苏轼名句赏析(苏东坡的名句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苏东坡的名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译文: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帮忙苏轼经典名句赏析 最佳答案有追分

  1.【词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音】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释义】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嫦娥。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2.“枝上柳绵吹又少。”这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
  “天涯何处无芳草!”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虽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
  5.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而作,写于宁熙八年(1075),时距王去世恰好十年。
  上片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首句便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既使不去思量,过的的一切自会浮漾心头,难以忘怀。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8.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17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19.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20.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取自——宋·苏轼《卜算子》
  苏东坡的这阕词,引起了评论界各式各样的推断。最妙的是一说东坡贬黄州时,有一“甚贤”之王氏女喜欢上他;一说是贬惠州时,“颇有姿色”之温都监女喜欢上他;一说是东坡少年时,一“豪右”之女喜欢他,俱以未果而卒,是以东坡写下了这阕词以纪之。李良年在他的《词家辩证》中引犁庄之语说,是“忌公者以此谤之”之作。此说则俗。想一想东坡此时的情况,而偏有这么多的女子喜欢他,这不是“谤”,而是“美”。为什么钟情偏在女子?而男人则偏多势利!无怪贾宝玉只以泥许男人,却将柔情之水许女子了。潦倒而偏有贤美之女子喜欢,这也是东坡又一超凡之处,看来不只诗文书画而已。不过,我虽偏爱此说,然于词的艺术性来说,我却不得不放弃,倒是从一反面意见而得到了真解。《苕溪渔隐丛话》说:“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殊不知正是鸿雁只宿沙洲而未尝栖木,这种宁甘寂寞之推断(寄托)才为有据。黄山谷只识得“笔下无一点俗气”,却没有看出其中正有一种决裂之大气盎然。王若虚似读懂了这一点,所以他说:“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贵正其如此。”丁绍仪也说:“不知不肯栖枝,故有‘寂寞沙汀’之慨。”而最后一点,只有近人陈匪石看出,他说:“通首空中传恨,一气呵成,亦具有‘缥缈孤鸿’之象。”
  词正是要写得这样才妙,连寄慨也不能让人一读便知,而只许那一二识者得窥见其藩篱,这才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深远高致。
  2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 ,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 ,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 ”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