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四川为什么简称蜀“蜀”字中的“虫”是什么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战国时都说蜀中富庶,秦国得蜀中奠定灭六国的基础,而三国时诸葛亮却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什么

蜀中的富庶其实是相对的。

之所以说蜀中富庶,是因为这里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如果发展农业,的确是一块最佳区域,但这种地势也决定了益州这块地方只能作为后方基地,而不能作为主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得蜀中后,郡守李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巴蜀成为了秦国天然的粮仓,而得益于先秦时期巴蜀和关中的水路畅通无阻,巴蜀的兵员粮食可以以最低成本运输至秦国作战的前线。比如司马错伐楚时,就是借助了巴蜀地处楚国上游的便利,粮草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至秦军大营。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灭楚时,之所以能够从容的统率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与楚军对峙两年,除了秦国雄厚的陆路运输能力外,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至王翦大营,也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一直在说水路,是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节省人力也是运输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巴蜀始终是作为后方粮仓的,巴蜀百姓可以从容的生产,而不用担心战乱侵扰。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这一优势,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但是这一构想的关键是荆州也在蜀汉手中,因为巴蜀虽然是粮仓,但道路艰险,特别是西汉初,关中一带发生地震,导致巴蜀和关中的直通水道断绝,想要运粮到关中或者陇西一带,必须走陆路。如曹刘汉中之战时,蜀汉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运输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才打赢了汉中之战,但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蜀汉几乎全民动员参与到了战争中,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

而如果荆州在蜀汉手中,北可北伐曹魏,东可顺流直下攻击东吴,可以说,依托蜀汉为基地,以荆州为主战场,可以大有作为。只不过随着关羽败亡,荆州战略要地丢失,蜀汉被迫把益州作为了主战场。这也是为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伐吴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

入蜀前,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为何入蜀后,反倒被诸葛亮说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这个词其实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这话时,正是北伐前夕。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连年征战,先后经历了汉中之战、与吴争夺荆州南部之战、伐吴之战、诸葛亮南征之战。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对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处于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蜀汉在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的情况下,每一次征战,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运输粮草。据粗略统计,三国时期,千里运粮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够运到前线,其他的都损耗在了路上。

我们假设益州一年可以产100万石粮食,如果靠水路,那么可以把至少50万运至前线,但如果靠陆路,那么可能只有10万能运到前线,其他的就白白损耗了。显然,这种损耗是非常惊人的,对蜀汉的经济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蜀汉经历了几次大的战役失利后,丁壮人口损失严重,《三国志》曾记载荆州南部数郡出现了女子为户主的情况,荆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可见,诸葛亮当年提出“益州疲弊”时,正是出于蜀汉以一州之地去对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对方逐步拖垮的忧虑。所以才急于北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四川为什么简称蜀“蜀”字中的“虫”是什么动物

四川简称“蜀”,源自四川盆地内的第一个政权――古蜀国。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唐 · 李白《蜀道难 》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以蚕桑兴族,建立蜀国。鱼凫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他们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后来,他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自然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或同化了。大约在西周末与东周初,蜀中蚕丛(前800一前730年),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从史料对蚕丛氏的记载,我们可以提取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蚕丛氏的显著形象是“纵目”;二是蚕丛氏起初居住在石室内;三是蚕丛氏善于养蚕,以蚕桑兴族,从而建国。“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这就是古蜀国第一代王蚕丛的象征。蚕丛氏最早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石室凿石为室,形如窑洞,如囊包也。蚕丛氏善于养蚕,以蚕桑立国。综合这三方面特征,就形成一个“蜀”字。“蜀”字从罒从包省从虫,“罒”就是一个纵目形,“包省”就代表石室,“虫”指的就是蚕。正是由于这三个显著特征,“蜀”就成为蚕丛氏的形象符号,从而成为他们所建国的国名,也成为现在四川省的简称之一。可见,“蜀”字中的“虫”当确指蚕。《说文》:“蜀,葵中蚕也。”顺便说一句,鱼凫是蚕丛的孙辈,是古蜀国的第三代王,其主要功绩是教民捕鱼。鱼凫实际就是鸬鹚,善捕鱼,经人驯化帮助渔民捕鱼。三星堆青铜鱼凫像就是第三代蜀王鱼凫的象征。事而凑巧,“蜀”字也完全符合四川盆地的地形物候。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只有长江从东南角豁开一个出口,纳入夔门而流向东去。四川盆地就象一个包包,而长江出处就是这个包包的袋口,故蜀字从包省。由于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形成多阴的天气,盆地上空时时笼罩着一层云气,象一张薄纱似的大网,很少能见到太阳,乃至有“蜀犬吠日”的现象和成语。“罒”就是网罟,“罒”本是纵目形,由于网有孔目,所以汉字造字中就以“罒”代表网。笼罩在四川盆地上空的阴云,就好象是一张大网,故蜀字从罒。蜀中自古种桑养蚕,至今以蜀锦著称,故蜀字从虫。一个蜀字,形象地反映了四川盆地的地形物候,蜀字之造,可谓是巧夺天工。

(图片来自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观点为子夏故坛原创,部分史料参考了百度内容。感谢百度。)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