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剧透 不过可以透露一点,本文相当粗
发布时间: 2023-07-11

阿看上周写了

[猜火车]诞生25周年(可点此复习:25年之后,它仍是影史最酷青春电影)。

一朋友是这片子铁粉了。随即发出幽幽感慨:“你说国产片为什么出不了[猜火车]哦?”

阿看一听简直怒从心头起。

是。这些年国产片是烂片成堆,佳作难寻。但也不至于这么埋汰我们吧。

谁说的国产电影出不了[猜火车]?

国产片不但有牛B的青年电影,而且远远早于[猜火车]诞生的1996年。

[猜火车]用“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的经典台词扎了不同代际青少年的心。

咱国产片也贡献过此般青年经典宣言:

展开全文

“我们什么也不干,看看武打录像、玩玩牌、要不就是睡觉。

我们没什么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不烦恼了。”

庸俗但洒脱,堕落但也通透。

三个北京青年顽主成立了一家3T公司。所谓“3T”取其“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之意。

于是,插科打诨、奇形怪色的日常生活正式拉开帷幕。

33年过去了。这部电影,在豆瓣被一众青年奉为“电影圣典”。

它就是[顽主]。

01

80s

[顽主]诞生于1988年。

80年代,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印象。

陈丹青曾经说,“80年代是兴奋和骚动的十年”。

学者陈平原,曾概括80年代:“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生气淋漓。”

迪斯科女王张蔷在

《我的八十年代》里唱:

“这个夏天的雨季是这样的漫长/天空像是为爱分离哭泣的脸庞/我们的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的心是约翰克里斯多夫/还有一首诗/一首朦胧的诗/还有一首歌/一首迪斯科。”

在她那里,是浪漫的80年代,自由的80年代,青春的80年代。

总之。80年代与“激情、浪漫、纯真、理想主义”总是一起出现。

这些80年代的时代印记与特征,在[顽主]里也都异常明显。

02

王朔

说[顽主],首先得提王朔。

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

[顽主]诞生的1988年被称作

“王朔年”——这一年一共有4部王朔小说被搬上银幕。

另外三部是《轮回》、《大喘气》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然,[顽主]是最成功也最符合原著精神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米家山的[顽主],正是王朔作品影像化最成功的唯二电影。

而王朔本人对[顽主]的成功有一个颇不厚道的评价:

“米家山没什么本事,就按小说拍,所以拍出了好东西。”

03

顽主

顽主是老北京话。顽主也是一种京味儿文化。

他们最重要的是把玩儿当成正经事,得玩出花儿,得玩得兢兢业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顽主最为鼎盛的时期。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到来,人们都挖空心思赚钱,顽主们也就慢慢走向了衰败。

除了本片,顽主题材的影视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老炮儿]和《血色浪漫》等。

04

摇滚乐

[顽主]开场,就是当时北京街景。

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年轻人在阳台跳霹雳舞,潮衫上写着“洋鬼子”和“没有外汇券”,街头交警双手指挥出了律动感。

配乐从“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转到了一曲摇滚乐。

“我曾梦想现代化都市的生活/可现在的感觉我不知该怎么说/这里的高楼一天比一天增多/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王迪的这首

《忧心忡忡的说》,是当时导演米家山去看了那场著名的西北风演唱会意外发现的。

王迪的登场一下打动了米家山,“他的那种朋克摇滚唱法,声嘶力竭地唱出了都市化进程都市人的焦灼惶恐与躁动不安。”

这首歌放在电影开头后取得了特别好的效果。

当年放映时,音乐节奏一响,全场年轻人就开始鼓掌。

05

“歪瓜裂枣”

本片主演

张国立、梁天、葛优,没有帅哥,长得都算各具特色。

这是米家山的“标准”下故意选出来的。

这个“标准”具体说的话就是:演员要歪瓜裂枣的,不要长得好看,只要有意思的。

张国立是临时顶上的,于是他也成了主角三人组里唯一浓眉大眼的人。

06

3T公司

本片的3T公司一出场就遭了人揶揄。

“什么3T公司,跟卖杀虫剂的似的。”

后来才被释义:“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

比如替怂B丈夫挨老婆臭骂;替肛肠科大夫陪女友约会;替不入流的地摊文学小说家操办一项野鸡文学奖大会......

这些工作也构成了电影的主线。

啥活都接,啥活都干。颇有那么点日式“万事屋”

(《银魂》)之感。

07

“祖师爷”

3T公司,一直在国产片中得到“延续”。

比如1997年[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以及后来[私人订制]中的“私人订制”公司。

冯小刚曾在张国立60岁的生日聚会上,当面感谢了米家山和[顽主]:

“[顽主]才是[甲方乙方]、[私人订制]这种模式的祖师爷。”

08

嬉笑怒骂

导演米家山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就是[顽主]。

在拍[顽主]前,他已经连着三个电影项目被毙了。

本子写好了,班子搭好了,突然说不能拍;或者拍好了,突然说不能播。

郁闷的米家山甚至都开始思考“电影这个职业究竟适不适合我做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在《收获》杂志上读到了王朔的《顽主》。

他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一个嬉笑怒骂的方式,不用这么认认真真的。用讽刺的、调侃的,宣泄社会压抑……我内心和王朔的魂完全一致。”

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反叛的、讽刺的、嬉笑怒骂的[顽主]。

09

“军令状”

这小说没个主线,三个主角性格也不分明,整日一通胡侃。

米家山要拍摄[顽主],首先就没能过了峨眉厂这关。

他只得跟厂长签“军令状”。

“还50%的利润。要是赔钱了,就停发两年工资,停止拍戏两年。”

这自虐式请求果然奏了效。[顽主]开拍了。

而后话是。本片虽有盈利,但还是没达到50%的利润。米家山果真被停职了两年。

10

葛大爷

[顽主]捧红了葛优。

本片之前,他跑了近十年龙套。因为长相原因,一直没什么机会。

能出演本片,更是缘于一种意外的戏剧性。

杨重这个角色,米家山当时找的是别的演员。拿过照片一看,反被演员后面的“看起来有点逗、又稍微有点秃顶”的葛优吸引了目光:

“这人是谁?”

带着好奇,和葛优见面站着聊了十几分钟,导演就把他定下了。

而在电影里,三人组中也是葛大爷第一个出场。他的任务是替人约会。

戴着墨镜,消瘦嶙峋,从墙后甫一出场,散漫开口讲话,那个感觉就有了。

11

“跟她说尼采”

杨重

(葛优饰)这个“约会员”和姑娘神侃半天,终于甘拜下风。

于是给于观

于观给他出主意:“跟她说尼采。再向弗洛伊德过渡。”

80年代,年轻人对严肃文学和哲学抱有极大热情。

像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几乎是80年代最流行的思想家,他们的译作都极为畅销。

那是一个年轻人以谈论这些人作时髦的时代。

有人曾写文回忆过那时候的彻夜谈天景象:

“胡同口,四个大学生,三更流浪天,也能聊叔本华和弗洛伊德。激昂忘我,待到分手,天已大亮。”

12

老北京风味

一个小细节,当杨重和刘美萍

他们手里捧的正是特产——老北京酸奶。

好多老北京物件都没了,但这瓷瓶酸奶到现在还存在。

除此之外,本片后边还有北冰洋汽水的出现。甚至还流行了一种说法:

“没喝过北冰洋汽水不叫顽主。”

这些老北京风味,让人怀念。

13

俄狄浦斯情结

刘美萍:“哎,弗洛伊德说,当儿子的都想跟自个儿妈结婚,对不?”

杨重:“不不,和我妈结婚的是我爸,我不可能在我爸和我妈结婚前先和我妈结婚,错不开。”

马青:“

嗯,我也觉得特空虚,结婚特没劲。找来找去不是自己爹就是自己妈。哪像人家外国,谁跟谁都能睡觉,人家也方便,都有房子,你自个有房子吗?”

这一段对恋母情结的调侃,放在人人都读弗洛伊德的80年代,简直让人会心一笑。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