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的文物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掠夺走,后来是怎样回归祖国的?明朝有天文观象台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北京古观象台的文物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掠夺走,后来是怎样回归祖国的

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建国门长安街南侧,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42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这座古老的天文台比1667年建立的法国天文台早225年,比建于1675年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早233年。

早在元十六年,也就是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人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1442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店等房屋,后又增修晷景堂。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

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1669年-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建造了6架新的天文学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1715年,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总共是八架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

这是天体仪,制于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1673年,重将近四吨,高约2.7米,据说有六十多项用途。但它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位置。铜球就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着大小不等的镀金铜星1876颗。至今球面上还留有德国侵略者当年留下的弹痕。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八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五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明朝有天文观象台吗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我国远古先民就对天文星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仰察星汉,结合物候,用朴素的观察与记录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史进入明清时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北京观星台

今天仍然矗立在北京的古观象台最早是元代修建的司天台。蒙元势力崛起后,在消灭了宋、金政权后将中原地区的天文学研究学者统一集中在元大都,即今天北京市。元代著名的学者如王恂和郭守敬等,均参与了当时的天文学及天文观察用具的监修。

及至朱元璋集团崛起后,将蒙元政府驱逐回蒙古高原。明政权定鼎南京后也设置了相应的天象观察机构。“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朱棣将首都前往北京,但首都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工程,且大量设备和仪器还在南京,所以明廷一度只凭肉眼观测天象,这当然会产生相应的误差与不便。

浑仪

明英宗正统年间,行在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主持起了天文观测台的建设工程。明廷修建了专门的观象台,台基建设与古代城墙相仿,中部以黄土夯筑,四周砌砖,平面呈方形。观测台呈覆斗状,底部边长近25 米,高约15米,台顶平面高出城墙约3米。

除了观测台外,星象观测当然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备。皇甫仲和等人按照南京鸡鸣山观星台的元朝时期仪器复制了浑仪、简仪、圭表、浑象等铸铜仪器。明廷在北京的观象台全部建设工程前后延续10年时间。崇祯年间学者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又引进西洋技术,添置了纪限仪、望远镜、候时钟、平悬浑仪等专业仪器。

西方人笔下的北京观星台

进入清代后由于康熙帝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观象台的建设又得到了一系列进步。乾隆年间制造的“玑衡抚辰仪”,是清代铸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仪器。建国以后,北京城墙被拆除,仅存古观象台。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良好的修缮,经由七十年代末维修加固后,观象台开辟为面向海内外广大游客参观的展览厅,继续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力量。

参考资料:

张廷玉等:明史

李芝萍 , 崔石竹:北京古观象台的今昔

孙毅:北京古观象台

谢剑荣: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元·观星台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