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请推荐你读过的最好的十首禅诗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请推荐你读过的最好的十首禅诗

野狐试答

佛弟子悟道、证道所做的偈子都是禅诗。禅宗对唐及唐以后诗歌有着很大影响,很多诗人自觉不自觉的都把禅意带入诗中,王维尤其如此,这些文人所做的带有禅意的诗歌也算作是禅诗。如此说来禅诗可谓蔚为大观了,今选我喜欢的十首和题主交流。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神秀强调一心向佛,勤敬修持,渐渐开悟。慧能的偈子讲的是顿悟,更符合禅宗的精神,所以得五祖弘忍衣钵成为六祖。

2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

(寒山诗) 寒山都没法说,我也就闭嘴了。

3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南台静坐诗) 无事就是小神仙。

4 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醒,猛虎一声山月高。

(俞紫芝诗)清谈向火、童子酣眠、猛虎长啸、山月朗照一切都是禅。

5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山人还向山中去。

6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五代比丘尼悟道诗)春在枝头,枝在眼前。骑驴寻驴,就地打转。

7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曼殊本事诗)看与不看潮是潮,识与不识我是我。

8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志芒诗)闲到白云可成仙,老僧还比白云闲。

9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契此插秧诗)禅道想通,佛道相亲,难怪后世能万教归一。

10 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梦幻,世间唯有妙莲华。

(王安石和诗增女)真是英雄到老皆依佛。

二十年前望终南,如今终南还是山。青山无语观今古,今古几人识青山。

野狐续貂一首

薛宝钗生日点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有什么深意

年少时读《红楼梦》,恨煞了那一僧一道。总觉得若非这两人从中作梗,甄士隐、柳湘莲、宝哥哥怎么会就义无反顾地出了家,尤其是那跛足道人,一干重要事情的发生,处处是他在主导。

《红楼梦》结尾,贾宝玉在大雪中拜别父亲,天地苍茫一片,与红楼收尾曲中言及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两相对证,是何等的契合!每每读及这一段文字,都要痛得痴了过去。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书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提及,宝钗在生日时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码,那么点这出戏有何深意呢?窃以为这一章节恰恰是本书的题眼所在,作者借宝钗之口,表明了自身的处世理念,道家思想才是他所爱重推崇的,一支《寄生草》将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鲁智深在红尘俗世中是混不去了,可佛门也非他避难之所,世界如此之大,却难立足,怎么办?随缘呀!道可道非常道,这绕了一大圈,又回到道法自然上来了。想那宝玉视仕途经济学问为洪水猛兽,视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为禄蠹,放言除《四书》外,杜撰的东西太多。不承想这一支《寄生草》倒是入了他的法眼,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正是宝钗的这一出戏,将宝玉向道之心推波助澜了一把,恰逢宝玉在调和姐妹争端中吃了瘪,悲从中来,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担心别人看不懂,又填了一支《寄生草》,词曰: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钗看到这个大惊,遂自责“道书禅机最能移性,若真存了这个心思,岂非我之过”。黛玉则质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答不上来,被奚落“这样愚钝,还参禅呢。”“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又补了两句,这可谓真地悟彻了。宝钗又比出语录: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此皆闺阁女子素未言及者,宝玉自是吃惊不小,遂打消了参禅的念头。参禅不成,却终得悟道,日后宝玉看破红尘飘然出世,当与此事不无瓜葛。

回过头来细览全书,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书中人物除了那个癞头和尚以外,你去看那些佛门弟子,水月庵的静虚、智通,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地藏庵的圆心姑子,真是跳梁小丑多多。

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梦谁先醒,平生我自知。情字当头,究竟掩盖了多少真故事呢?《红楼梦》,奇书一部。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想表达什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玉悟了禅机,宝钗怕他移了心性,于是宝钗为他讲了六祖惠能获得法嗣(衣钵传人)之位的历史典故,原文是这样的,宝钗道: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曹雪芹借宝钗之口讲这段历史典故有何深意呢?

宝钗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前期。故事里的失败者神秀是五祖弘忍大师成就最高的弟子,五祖曾赞叹神秀: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意思是神秀是可以和五祖并坐的,师父尚且如此,弟子们更不用说了,可见神秀的德高望重。五祖要众弟子写偈以备选法嗣,众僧根本不想费这个心,因为有神秀在,又是大家伙的教授师,想和神秀争嗣位,那是自不量力。其实神秀也不想写,写了,自己有争嗣之嫌,不写,则是对师父不敬,于是,神秀半夜举灯在南房间壁上写下了前文宝钗所念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既有儒家之浩然正气,又有道家之静心慎独。五祖见了后,说如果能按照这首诗修行,就不会堕入恶道了,评价甚高,众弟子诚敬齐齐点赞:大师兄,牛,我辈佩服!

事情发展到这里,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奇迹不常发生,还是有滴,一僧背诵神秀此偈时,被柴房烧火的惠能听见了,于是惠能做了那首名垂千古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惠能因为不识字,他请一个会写字的人,把它题在了西房廊壁上。半夜,五祖叫惠能入禅堂,向他传讲《金刚经》,讲到一半,惠能即大悟。当夜,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予惠能,并让他向南逃走,蛰伏不可急于弘法,不然会有劫难。

这时的神秀怎么办?他是惠能的对手,而且败给了惠能,他成了没有开悟、狭隘、死板的代表,多少还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色彩。遗憾的是,我们都以小人之心度了神秀的君子之腹了。

神秀从来没有嫉恨过惠能,大家向他进言要他夺回衣钵,惠能一介文盲成为六祖简直就是禅宗笑话。神秀说:我们应该虚心向他求法,而不应该去夺衣钵。 为什么神秀的胸怀如此宽广呢?用今天的话说,神秀大师是妥妥的学霸:儒学不用说了,《老》《庄》《易》,三乘,神秀无不通晓。这还罢了,神秀大师还帅到不行,唐史记载大师:身长八尺,庞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没有得到师父的衣钵,他明白自已并不是弘忍大师最得意的弟子,对于自已的师父,他的态度是:让我能陪伴你直到终老,我愿己足!

“吾度人多矣,至於悬解圆照,无先汝者。”这是五祖弘忍大师对神秀这位大弟子的评价。二人互动至真至诚,无半点矫虚。后来神秀大师在当阳山下弘法,一时冠盖京华,史载:时王公以下及京都士庶……望尘拜伏。一代女主则天皇帝,请他进宫,“亲加跪礼”,皇帝都跪倒在他的脚下。武则天要请神秀大师为国师,大师表态: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的是师弟惠能禅师。这也是惠能的名字第一次被统治者听到,也就是说,六祖惠能后来禅法能一统中国,这第一块基石,是师兄神秀为他奠定的。“大师,你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跟我说”。武则天虔诚礼敬神秀。神秀目光坚定深邃、悠悠开口:“请陛下把他请来吧!”这个“他”,是大师的惠能师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