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是一篇苏教版的课文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作者是叶圣陶老先生,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路上的见闻、外洞的 、孔隙的 、和内洞的 ,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几年级的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的课文。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是”逆“的线索。                               

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