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对待人际关系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怎样才算学会了儒家的精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孔子是如何对待人际关系的

谢谢邀请回答: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交往,与朋友相处与朋友之间的感情,道义是最重要的。在与他相交往的朋友之中,富贵贫穷他都不在意,他所看重的是这个朋友是不是真诚。

例如在《论语乡党》中曾写道,朋友送的礼,只要不是祭祀用的猪肉,孔子不会向他作揖拜谢。但是如果朋友拿祭拜祖先的猪肉来送给他,他就会毕恭毕敬,十分的慎重,用作揖来感谢朋友。因为孔子认为,这种朋友把自己当做家人来看待,这样的情谊就是十分宝贵并且是深厚的。通过这种事例孔子告诉人们,精神的价值超越物质价值。

由此可见,孔子注重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重义,真诚,德行,也就是说人与朋友之间,发自真心的交往是最宝贵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怎样才算学会了儒家的精髓

儒家的精髓是仁,治国以仁凡?️君王?道仁者爱仁,仁义礼智信,他主张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王视大臣如草介,大臣就会视君王为禽兽,大臣视百姓于不顾,百姓则视大臣似粪土。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为它的中心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时多为男盗女娼禁毒人性的封建礼教,对自己宽仁,对百姓凶恶,劳心者治,劳力者治于人。孔孟之道其时是维护封建迷信的保护伞。如汉未一代大儒大司马孔光助纣为虐,眼见王莽假仁假义改朝换代何其仁德。南宋亡孔氏子孙伪善假仁见蒙古大军屠城烧杀抢掠,仅视而不见,为暴劣者歌功颂德,何其荒漠卑鄙无耻。

为什么说”三纲五常”系儒家主体思想,没有它如“中庸”等理念都无支撑,儒家便不复存在

三纲五常和中庸都有它的合理性,毛泽东思想当中,也没有加以否定,只是批判继承。

曾国藩是如何修养身心的

曾国藩牛。青年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佩曾文正”。那么曾国藩牛在何处呢?用鲁叔孙豹在《左传》里给不朽的解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曾国藩恰恰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都做到了。

仅从立言上来说,《曾文正公全集》证明了儒学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可以与时俱进。怎样才能把儒学变活,只有举一反三地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毛泽东说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并不依赖结构和注重华丽的词藻,在于它对现实中各种问题的重视,比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视。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呢?按照老话来说,仍然是儒家的修身养性的那一套:诚心、正意、修身、治国,平天下。

一、诚心正意是修身养性的起点,没有这一点其它任何事都做不好,为此曾国藩给它的诚心正意做了具体的指导:“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既然大政方针已定,那该如何落实呢?好比如果你要煮饭,就要具备水、米、电,锅四种材料,才能煮成。于是曾国藩搞了个日课十二条,作为“煮饭”的材料,具体如下: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像我早晨醒来后还要再睡一会儿!)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我一天可以看几本不同的书,但每本都没读完。)

5.读史:“丙申年购巜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记出。

7.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谨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上十二条就是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十二条,也就是曾国藩煮“饭”时必须具备的材料,缺一不可。

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一个人都渴望着煮一顿香喷喷的好饭,可是,水、米、电、锅这些必备的材料你都准备好了吗?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为什么我还是穷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尤其是通过读书考学,多数人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能改变命运,读书人也不一定都是富人,读书使人学到生存本领,只是改变命运第一步,知识必须与生产、社会、科研相结合,如果脱离实践,所读之书就成了纸上谈兵,形不成生产力,没有社会需要,就没有财富增长,生活贫穷自是必然。

孔明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

谢邀

孔明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显然属于儒家典型代表人物

以下数语概括,可见孔明先生一生之行谊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未忘忧天下,纵横驱驰为国民。

一生操劳为汉室,三足鼎立起风云。

从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和后世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先生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士阶层,是集百家大成的儒家高士。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首先看儒法两家的特征异同再看孔明先生的主导思想、一生作为与后世影响,很容易就明白了。

一、儒家、法家特征与异同

1、儒家和法家的相同之处

(1)背景相同:同样产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

(2)目的一致: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3)作用相近: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2、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1)思想不同

儒家崇德尚礼,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

法家重视“法、术、势”,倡导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

(2)主张不同

A、儒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B、法家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法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