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xue(西湖十景中【断桥残雪】有什么背景和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西湖十景中【断桥残雪】有什么背景和故事

美了千年而不衰的断桥残雪,让我们一起走近

小学四年级时候,我家有了黑白电视机。因为我家住的位置比较高,所以电视接收信号就强一点。晚上8点钟,我家的院子里就会坐满了左邻右舍,等着看《新白娘子传奇》。

也是那个时候,对电视剧剧情似懂非懂的我,知道了白娘子和许仙相会的地方叫断桥,一座很美的而且是“断了”的桥。

在学校里,我拿起粉笔在座位旁边的墙上写了新白娘子传奇和断桥几个字,被老师点名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2007年初,我第一次到杭州去,也第一次到了在我心里比画更美的西湖,难以抑制的兴奋好像是去人间仙境,而西湖也真的没有让我失望。苏大才子就是有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西湖之美比之描述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新白娘子传奇》的缘故,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断桥和雷峰塔了。我最先去的是断桥,可是我看到的桥并不是断的啊,心想一定是后人把桥修好了,我又不好意思问,生怕别人笑我老土。不过驾驶观光车的师傅还是给我们讲述了我的疑问。

断桥之名始于唐朝,原是石桥,随着朝代的更迭,确有修补或更名。故事里美丽的白娘子与许仙当年就在这里相会。现在我们看到的断桥,是于一九四一年改建过的。

“断桥残雪”最早的记载出自唐朝的张祜,他在《题杭州孤山寺》诗中这样描述:“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断桥是一座长满苔藓的古老石桥。关于“断桥残雪”后世文人也多有记载。

“断桥残雪”之名说法有很多,比如皎洁的月光透过白堤岸上茂密的柳树,洒在桥面,婆娑间月光如同没有融化的残雪,所以就有了断桥残雪其实是月影的说法;但我更倾向于冬日雪霁(雨后转晴或雪后转晴),天色将暮,远观断桥,桥面被零落的白雪覆盖,而湖冻如墨,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起来桥像断了一样这种说法,故称为断桥残雪。

2007年,由许嵩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断桥残雪》一度火遍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后来我曾徒步走过西湖所有的桥,爬过附近所有的山,抚摸过堤岸的柳枝,看过日出日落,掬西湖水于掌心,伴月将影于三潭;也曾伫立雷峰塔前良久不离,也曾在2008年大雪之年在断桥留下一串串脚印......

总之,“断桥残雪”,因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如诗如画的景色,再加上《白蛇传》美丽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被文人雅士所青睐,观光旅游客络绎不绝,它将成为一种文化一直被传承!

下面是我徒步绕西湖的时拍摄的照片,一共有几百张,担心于主题无关,选几张和大家分享。

感谢阅读!

残雪和莫言谁的文笔好

要我回答残雪与莫言谁的文笔好的问题,我觉得,残雪和莫言各有千秋,特点不同,都是中国作家的代表人物。

首先说,残雪是世界级著名作家。残雪的本名是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85年1月,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六百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同时,残雪又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获得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提名,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短名单本年诺奖评选中残雪名字进入小名单。

再说莫言,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的,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9年7月30日,他被秘鲁天主教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所以残雪莫言都是我们当代著名作家,尽管他们创作手法不同,都是文学功底深厚中国著名作家。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上,残雪次于莫言。

作家残雪落选诺奖,你怎么看

诺奖是西方人的,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观、或是百般诋毁东方文明的作品才能获奖。例如莫言将自家女人的《丰乳肥臀》呈献给西方人欣赏,作品消极面为主丑化祖国而得诺奖,这样的诺奖不得也罷!

为何有人说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考夫卡”

首先,残雪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说法,她觉得自己水平在卡夫卡之上。

其次,纯文学是讲创造性的,用一个前代作家来指代另一个作家,这基本属于对后者的侮辱。

第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大,至少够写十篇博士论文。

然而,普罗大众在理解文学作品时惯用的套路,其实就是标型学。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些不同类型的大家的作品,后世作家很自然就被归类于其中某个。此外,书商在包装和宣传一个作家的时候也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让大众快速理解,有助于书籍销量。所以,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卡夫卡”的说法,在过去20年来一直非常有市场。

下面来谈谈为什么残雪会跟“卡夫卡”扯上关系。

两者最肤浅的类似就是文字的荒诞性。在他们的小说中,充满各种各样梦魇般的意象:人性异化;父子、母子之间对立;亲情关系淡薄等等。主人公总是带着莫名其妙的病态。这大概与两位作家幼年时体弱多病有关。文字的荒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是怪。残雪和卡夫卡一样,作品都是充满了精神梦魇般的呓语,重叠的恐惧、阴郁的意象,荒诞怪异的场景,孤独无助的情感,没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也没有情节与结局。文本中体现出两位作者敏感的心理和独特的感受,以及迥异的思考,这些因素也共同诱发了两者对人性的探索。

不少人都说到两者作品中普遍的对于人性的拷问。这是个很宏大的问题,不太可能几句话讲清楚。残雪和卡夫卡在作品中都展示出对人性异化的思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与残雪的《苍老的浮云》都揭示了人性异化下的人际关系,前者的《城堡》和后者的《山上的小屋》都体现出人性异化下个体人性的分裂,以及对自我灵魂结构的追寻。

残雪和卡夫卡无疑都是作品非常独特的作家,他们的文字中也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背后,是一种缺失体验的投射。他们都用文学这条路径来宣泄,来拯救自己的心灵,也将自己的情感感受化为文学幻象,以文学的形式对抗内心的极度苦闷。换言之,他们自身的缺失性情感体验,带给他无限的创作源泉。

此外,残雪也在很多访谈中提到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她曾说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卡夫卡是在怀孕的时候。她一看到卡夫卡的作品,就被深深地吸引,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文艺观。

残雪热了,谁读过她的作品,简单评价一下她的作品

女作家残雪可能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很让人欢欣鼓舞的事件。又收到头条系统的信息,讨论一下对作家残雪文学作品的看法。

如果女作家残雪拿到诺奖,那就是继莫言之后中国仅有的第二位诺奖获得者。

莫言因电影《红高梁》早已红遍大江南北,而残雪知之者甚少,但其名闻在外,她的作品在国外影响力很大。

残雪的作品,更多的毫不掩饰的去写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人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