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心”服务“喊渴” 年轻人花钱买“治愈
发布时间: 2023-07-11

高强度的工作、不能保证的休息时间和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让30岁的李延彧常处于焦虑、急躁的状态。她选择通过游泳、画画、做手工来缓解。“无法改变现状,那就做一些让自己感到疗愈的事情。”李延彧说,游泳的时候就像回到妈妈肚子里宁静又安全,在画布上刷大色块时感觉把心里的阴霾都刷走了,专注地打簇绒枪时可以暂时忘记心烦的工作。“这些事情每个月平均下来差不多要花约400元,但心情能舒畅点。”

事实上,像李延彧一样,不少年轻人早已将消费目光盯上“疗愈品”。去可以撸猫、撸狗、撸猪的宠物咖啡厅消费,给钟表修复、烘焙裱花等解压视频的博主打赏,看一场线下脱口秀收获快乐,购置齐全的装备去野外露营,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了正念、冥想、短期禅修……

《2022Bilibili青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1年有约9776万人在B站学习心理健康知识,76%为24岁及以下的人群。B站心理健康相关视频播放量超76亿次,“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相关词汇搜索量达9930万。

导致年轻人垂头丧气的原因有很多。“这是家庭、学校、社会‘共谋’的‘产物’。”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学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费俊峰说,一方面,这与生产方式有关,农业社会生活稳定、可掌控,所以不易抑郁,现代社会节奏快、难以掌控,容易产生焦虑等情绪;另一方面,与交往方式有关,过去人们是社群式生活,有足够的同伴和家人支持,现在可能连邻居是谁、前排工位坐着谁都不知道。人类归根到底仍是社会属性动物,“社恐”听起来是调侃,其实会反向支配人们的情绪。

然而,在花钱买疗愈的同时,年轻人也存在困惑。对李延彧而言,虽然钱花了心情舒畅了,但持续的时间不会很久。“运动产生的多巴胺是短暂的,也就当晚能睡个好觉。画完画以后内心的宁静只能持续到老板电话打来的前一秒。当下一次烦躁、焦虑来临,就要开始新一轮解压的循环,似乎很难彻底‘拔根’。”李延彧说。

“看解压视频是旁观式的,画画、游泳、撸猫、撸狗等是自我相处。”费俊峰说,他们的问题所在是缺少与人交往,他们的治愈方式是不跟人接触,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只能让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

“情绪需要出口,emo不是坏事。”费俊峰建议,可以把各地社区使用率较低的房间改造成谈话室,可以做成树洞或者放置纸笔,让人们自我表达;也可以改造成宣泄室,放一些沙袋、画笔等,让人们通过不同方式释放情绪。

“情绪的管理涉及几方面,觉察情绪,调节情绪,感知他人情绪以及影响、改变他人情绪。”费俊峰说,情绪管理是有策略的,一是你是否能对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改变,二是你的自我支持、身体调节,三是人际接触,寻求社会支持。

费俊峰建议,年轻人可以回溯自己使用过的心理调节方式,能有效帮自己觉察情绪又不危害社会的都可以坚持,不管是画画、插花,还是正念、冥想、瑜伽、格式塔疗法等都行;与自然接触,不用太远,城市里的公园、小山等都可以,负氧离子多,心胸也会开阔;也可以增加与人的交流,选择与安全的倾听者在安全的地方倾吐情绪。

壹心理《2021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42.21%的人表示有轻度以上的不良状态反应,其中0.44%已自感十分严重,不仅需要外界情感支持,还需适当接受心理咨询。家住南京的林曦(化名)选择在线疏导,每次疏导结束,咨询师还会监督她完成辅助练习,她觉得效果不错。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林曦一样找到了合适的在线心理咨询师。因为线下一对一咨询价格高且难预约,在杭州工作的朱磊(化名)也选择在线购买心理咨询服务,但他的用户体验却很糟糕:“对方不会耐心听我说完,常打断我的话,而且所谓的分析在我听来更像是在确认我有问题,让我心情更加糟糕,时间没到我就结束了对话。”

朱磊认为,线上的各类心理咨询或当下流行的一些APP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方便且相对线下更经济的方式,但其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判断咨询师水平,一次失败的体验很有可能造成又一次心理伤害。他期待市场越来越规范的一天到来。(半月谈)

来源:消费日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