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家族企业如何管理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家族企业如何管理

家族企业按照如下规则管理:
第一条规则,除非家族成员和任何一个非家族成员的员工一样能干,否则不能在公司内工作。
有些家族企业的老板为了保持股东之间的平衡,只好接受一位懒惰而平庸的第二大股东的家族成员,将其安排在公司内挂个营销部经理的头衔,但是另外高薪聘任一位十分能干的专业人士担任营销部副经理。
第二条规则是,不论有多少家族成员占据了多少公司的管理职位,也不管他们多么能干,都需要保留一席高管的位置给非家族成员的人。比如,李维公司的老板是家族成员,也是公司创始人的后代,但他们的总裁兼总经理却是一位非家族成员的顶尖专业人士。
第三条规则是,除了极小型的家族企业之外,家族企业需要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士不断补充公司的重要位置。企业聘用的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士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必须让他们在企业内享有完全的平等权,而不应该受到差别待遇,否则他们就不会留在公司。
第四条规则是,将继任权的决定权委托给一个既非家族成员又与公司毫无关联的人士。即使忠实地履行上述三条规则的家族企业,仍然会由于企业的继任者问题而引起矛盾,甚至面临企业解体的风险,这是因为企业的需求和家族的需要发生了冲突。
针对此类问题,德鲁克提出了精辟而有效的见解:通常,家族企业会一直等到关于继任问题的矛盾变得尖锐时,再请外人协助解决,这样做的话,如果错过了应该决策的时机,就为时已晚了。接班人计划应该与财务、人事等计划相结合,这些计划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完成,为此,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在接班人决定之前,就已经预先找好了合适的仲裁者。
家族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短暂”的企业组织形态。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企业形态。在私有制条件下,历史上最早的企业均是家族企业。说它“短暂”,是因为发展至今,家族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
据美国一所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表明,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在中国,家族企业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资料显示,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手中,其中有不到2/3的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后者中大约13%的企业能够传出第三代。而中国家族式私营企业的寿命就更短。

家族企业管理问题

  导语: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目前的3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有90%以上是家族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外部竞争日益激烈,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家族企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下面我们来谈谈我国家族企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家族企业管理问题

  一、什么是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就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家族式管理,是由婚姻、血缘、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之间投资组成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美国学者克林・盖克尔西认为,判断某一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不是看企业是否以家庭来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拥有所有权。

  二、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现状

  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已占到了90%以上,而在江浙等沿海地区所占比例就更高了。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还有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

  家族企业管理现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式、集权式的管理方式。

  家长式管理,也可称为集权式管理。家族企业中的家长式管理,主要是指采取集权式的组织模式、恩威并用的管理方法以及“家长”的示范效应等方式,来完成企业的人事管理。然而,由于家族企业的权利往往过于集中在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家长手里,家族企业的命运维系于一身,特别是当家族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主要负责人综合素质不全面时,不仅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而且为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危机”。

  (2)注重亲属、关系的管理模式。

  大多数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侧重于近亲使用,任人惟亲,而不能对社会优秀人才进行“择优录用”。在家族企业中,具有血缘、亲缘等关系的家族成员被当作自己人,而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则被当作外人。在家族企业中,总经理、副总经理有66%来自董事长或总经理亲属,其他重要部门(如财务、采购等)的人员多来自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亲属和朋友。

  (3)重使用轻培训的用人制度。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之所以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而人力资源开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培训。但是,目前大多家族企业并没有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家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员工培训出现“内外有别”的情况。对于家族内部成员,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和商业技能培养极为重视甚至不计投入;非家族员则重使用轻培训,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投资成本。较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宁可花费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入,也不愿意花费在人才培养的投入。所以一旦企业发展壮大,出现缺乏人才支撑,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家族企业管理的缺陷

  (1)重亲属,轻员工。

  亲属员工比非亲属员工能够获得更多的信任,直接的或间接的导致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是薪酬待遇上不公平;二是人力、物力资源上分配安排不公平;三是职务职位安排不公。用人分亲、疏、远、近、重亲情,不重能力,造成特权管理,和特权员工。使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企业管理混乱管理力度薄弱,使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下降。

  (2)能力与职权不对等。

  不懂市场亲属在做市场,不懂管理的亲属也在搞管理,在亲属员工中“全能型人才”比比皆是,可怕的是他们占据了大部分中高层职位,占领统治着决策地位,造成一手遮天和多手遮天,造成管而不严,督导不利,形成决策失误,外人的意见和建议听不进去,而且家族成员只能上、不能下,常常指鹿为马,形成人才进入壁垒,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运营秩序。

  (3)特权行为严重。

  亲属和家族内部以企业是我家的思想,排外思想严重,管理工作分家里和外人之分,造成员工听家里人的不听管理人员的。导致企业规章管理制度落实不了。大部分家族成员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特权,将企业的钱与物据为己有,严重瓜分企业的财产与果实,形成外人管不了,也不敢管,家里人又没有人管,董事长又不知道,长期下去造成企业亏损经营,最后严重者倒闭关门。

  四、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价值观变革。

  由于造成家族制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文化因素很难在现实的土壤中铲除,我们需要把价值观的变革作为解开家族制中小企业管理的’首要前提。实现价值观变革,企业家个人的态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家个人应该认识并重视教育家族成员:个人利益及家族利益是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才能得以体现的,没有企业和没有强的管理团队什么都是空谈。当然,价值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