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办手机号的人:当年号码随便挑,他偏偏挑选了这个号
发布时间: 2023-07-11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

而人们对于手机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

2022年1月25日,中国电信宣布5G消息正式商用的消息,更是引发了国内网友们的热切讨论。

其实,手机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久远,35年前,中国第一部手机“大哥大”才开始正式出现。

那么,你知道中国第一位拥有“大哥大”的人是什么人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移动电话,又是什么时候正式进入市场的呢?

年轻商人与手机的机缘

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深圳、广州等地,经济正在腾飞。

在那个固定电话包装困难,私人电话排长队都等不上的八九十年代。

大哥大、bb机的横空出世,无疑为人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通讯交流方式。

bb机进入中国比大哥大要早,1983年,中国第一家寻呼机台便在上海开通。

不过,使用bb机的前提是自己还必须要有一部固定电话,人们通过bb机进行留言,提醒对方给自己回电话。

可即便如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bb机依然是引领时尚潮流的电子产品。

展开全文

但很快,这样的局面却被一名商人所打破。

一天,有一名年轻的商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其余人都被电影中的精彩情节所吸引。

可他却是被那个在电影中能随时联系到别人的“大哥大”给吸引了,他感到十分神奇。

这名商人名叫徐峰,他是一位很有商业头脑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年仅22岁的他,就从香港只身来到广州创业。

徐峰敏锐地察觉到,随着改革开放,来广州做生意的人不断增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和过去大不相同,生意人请客吃饭都需要一个好的饭馆。

但当地现有的小馆子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于是,他瞅准时机在广州开办了一所高档的海鲜餐馆,名为南海渔村,这也是他事业的起点。

一开始,他的生意并不顺利。

因为他主打的是高档海鲜,而决定能让餐馆生意开的红火的因素:海货是否新鲜,食材是否足够高档,却也让他焦头烂额。

因为固定电话并不能够联系到一直在海上漂泊的渔民,徐峰每一次都需要自己走到邮局去拍电报,然后再等回信。

这来回一趟就能耽搁好几个小时。

就算有新鲜的海货,也都被赶到当地的人给调走了,他只能被动地等待剩下的海鲜运到他这里。

在这当中还有讲价、送货等等环节,他都没办法掌握主动权。

没有新鲜的海货,他的餐馆始终没有办法红火起来,生意惨淡。

偶然的一次电影,让他注意到了这个神奇的名为“大哥大”的移动砖头电话。

抱着“如果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部移动电话,那他就可以随时联系到那些渔民,就能够第一时间以最实惠的价格,获取新鲜的食材了”的想法。

他开始四处打听当地有关“大哥大”的售卖情况。

可惜,当时的内陆还没有引进“大哥大”,只有香港地区才有。

可那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徐峰他想去香港变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第一部手机的号码挑选

不过好在事情很快就迎来了转机。

在他来到广州的第二年,也就是1987年,广州当地决定要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届时将会有100部“大哥大”手机被批准试用,流入市场。

11月21日,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徐峰激动不已,他忙不迭地去邮局咨询有关于“大哥大”出售的事情。

邮局的工作人员惊讶于徐峰的消息灵通,他告诉,徐峰手机是到了,但是还没有被批准正式售卖。

徐峰连忙让他去询问上级领导,表示如果可以售卖,自己现在就可以买。

得到领导肯定的答复之后,工作人员又给他拿了一张完全手写的“广州地区移动电话申请表”,让徐峰领选号码。

那时,使用手机的用户毕竟还是少数。

工作人员给出的电话号码一共也只有6位数,是由“区号和编号”的形式共同组成的,广东的区号是9010。

徐峰看了看自己手中的表单,一共只有100个号码,从“01到99”。

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从这“01~99”当中,选取两位属于自己的数字。

最终,他选择了“88”,连起来也就是“901088”。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数字,徐峰对此给出的解释是:“88”谐音就是“发发”,对于生意人来说是极好的兆头。

而由于大哥大还没有定好价格,徐峰就已经来到了邮局预购,他先留下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

于是,在1987年11月21日这一天,中国内陆的第一部大哥大手机正式进入了市场。

“大哥大”可不同于如今市面上手机的价格,那般惠民。

手机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稀罕物,徐峰准备的这张2万元的支票,几乎被花得所剩无几。

后来根据了解,在当时,一部“大哥大”手机竟需要12000元,在这个基础上另外还要再添加6000元的安装费以及150元的月租费。

年轻商人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个手机之后,徐峰的生意果然起死回生了。

他会亲自跑到沿海的渔民那里去收购海货,然后用“大哥大”联系自己住所的座机,来确定当日的订单。

这大大提高了他餐馆里海鲜的新鲜度以及菜单的丰富程度。

很快,徐峰的“南海渔村”就在广州打出了名声,很多老板都愿意在谈生意的时候去徐峰的餐馆。

他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深知自己的生意能够成功,全得益于自己的这部“大哥大”。

所以不论这个手机有多么沉重,只要出门,徐峰一定随身携带。

后来,徐峰的海鲜饭店做大之后,他趁势进军餐饮企业,开办酒店,将当初小小的饭店发展成为了“南海渔村集团有限公司”。

时代的见证

后来,因为他的成就以及他与中国首部“大哥大”之间的缘分,他成为了中央视电视台报道“中国四十年四十个第一”当中的之一了。

我们也有幸从他的采访报道里了解到了,他作为中国第一个手机号码机主的精彩往事。

多年以后,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徐峰聊起了自己记忆深刻的几件关于“大哥大”的趣事。

他表示,自己刚开始拿到这部手机的时候,特别的兴奋。

到处跟自己的朋友、亲戚夸赞这部手机,尤其强调可以拿着它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

而他最常干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的朋友演示打电话,把当时在场的朋友都给震住了。

可其实,有关于“大哥大”的发展也不完全像徐峰所说的那般容易。

受限于当时通信技术不发达,许多“大哥大”在打电话的时候,还必须要把顶端的小天线拔出来,而且需要不停地移动,寻找信号良好的位置。

徐峰所在的广州,在当时一共就只有3座通讯基站,当地的通讯技术人员对这些技术也都不是很了解。

可见,推动移动电话发展对于那时候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多么的艰难,信号不好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中,经常能看到有老板模样的人,在街头拿着大哥大高声呼喊。

而他往往都能感受到来往人群对他投来的羡慕的眼神。

在那一段时期,“大哥大”手机,甚至一度发展为身份的象征。

而随着,大哥大成为身份的象征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富豪想要拥有,大哥大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可即便如此,在当时,大哥大还是“一机难求”。

而事实上,除了要做特殊生意的人,如徐峰这样讲究时效的生意人的确需要之外,“大哥大”对于当时大部分的国人来说,用处还是很小的。

因为它的外形与其说像一部手机,不如说更像是一块儿砖头,笨重的机身重量一般在一斤左右。

既放不进包里也没有办法挂在身上,只能拿在手里。而且还会出现经常掉线、占线,没有信号等情况。

如果不着急的话,完全可以用bb机或者座机来完成沟通需求。

所以,在那个年代,商人一般都是手拿大哥大,腰别bb机。

而小有资产的普通人,一般就只会准备一个bb机,一旦接到了bb机留言呼叫,他们就会就近找一个座机回电话。

后来,“如何在大街上寻找座机电话”,成为了那一代人出门时最甜蜜的烦恼。

而且由于bb机数量太多,时常会发生一个人的机子响了,周围好几个人都在查看自己的是否有人在呼叫自己。

单从实用性上,受限于社会整体环境,大哥大其实要略微逊色于bb机,但是架不住“大哥大”,已经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大哥大”的叫法

其实,在“大哥大”传入中国的早期,它并不是叫“大哥大”。

当时很多的老百姓曾根据外形叫这个大家伙,“水壶电话”或“砖头电话”。

至于“大哥大”这个叫法的起源,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源于大哥大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时候,经常是在香港的警匪电影中被老板和大哥拿着,这些人在香港的外号一般都是“大哥大”。

于是,人们便将这种,他们常用的稀罕物件儿以“大哥大”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