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法造
发布时间: 2023-07-17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改写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前8),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至东汉和帝时期(88-105),经过尚方令蔡伦(?-121)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4个步骤:①分离: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②打浆: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③抄造: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④干燥: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向汉和帝献纸,他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朝廷,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9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至唐代,开始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与此同时,还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

本套《中华造纸艺术画谱》(《Art de faire le papier à la Chine》)即通过27幅水粉画描绘了竹纸的制造工艺流程,出版于乾隆四十年(1775)。作者是乾隆时期的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1715-1774),字德翊。乾隆九年(1744)来华,曾参与圆明园的建筑物设计,并在《皇舆全览图》基础上,增加新疆、西藏测绘新资料,编制成一部新图集《乾隆内府舆图》,该图以纬差 5度为一排,共分13排,故又名《乾隆十三排图》。着有《坤舆全图》《新制浑天仪》等书,译有《书经》《孟子》等。

竹纸多为南方制造,尤以浙江、福建与四川有名。当竹笋生发之后,到山窝里观察竹林长势,将新生枝叶的嫩竹是造纸的上等材料。

每年到芒种时节,便可上山砍竹。

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开一口山塘,灌水漂浸。为了避免塘水干涸,用竹制导管引水滚滚流入。浸到一百天开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

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这一步骤就叫做“杀青”)。这时候的竹穰就像苎麻一样,再用优质石灰调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锅,直径约4尺,用黏土调石灰封固锅的边沿,使其高度和宽度类似于广东中部沿海地区煮盐的牢盆那样,里面可以装下十多石水。上面盖上周长约15尺、直径约4尺的楻桶。竹料加入锅和楻桶中,煮8天就足够了。

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

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山区都有水碓),倒入抄纸槽内。

抄纸槽像个方斗,大小由抄纸帘而定,抄纸帘又由纸张的大小来定。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3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种纸药液用一种好像桃竹叶的植物叶子制成,各地的名称都不一样),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抄纸帘是用刮磨得极其细的竹丝编成的,展开时下面有木框托住。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

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捆上绳子并插进棍子,绞紧,用类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

烘焙纸张时,先用土砖砌两堵墙形成夹巷,底下用砖盖火道,夹巷之内盖的砖块每隔几块砖就留出一个空位。火从巷头的炉口燃烧,热气从留空的砖缝中透出而充满整个夹巷,等到夹巷外壁的砖都烧热时,就把湿纸逐张贴上去焙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

至此,大功告成。至此,大功告成。开始整理、分纸、成捆,就可以入市了。

纸行的客人来选纸。

选定之后,特别包装。

启运。

随着船只送至四面八方,送到文人骚客手中,留下一篇篇锦绣文章、一幅幅传世佳作。

[美麗人生,始于一本好書!]

▲20余名资深记者和主编联名推荐!

↑点击购买作者亲笔签名版。

END

好物推荐 ——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方式!

添加书艺公社小艺微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