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美国战犯,为何在中国享受优待,在越南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3-07-06

说起美国,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军事强国”四个字,但作为每年光军费就要近7000亿美元的美国,也有不愿提及的回忆,那就是美军战俘。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战俘,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于被俘美军是处置问题是出了名的优待,那些曾经被志愿军战士俘虏的美国士兵曾在战争结束后甚至坦言自己“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但是,这仅仅只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美军俘虏所能体会到的情况,如果说中国政府管辖下的美军战俘所处的环境是天堂,那么毫不夸张地说越南战场上的美军俘虏所遭受的把便是地狱!

美军士兵在越南战场上究竟遭遇了什么?而被越南军队俘虏的美国士兵又为何被频频虐待?想要了解越南是如何对待美军战俘的,就要从再次回到越南战争爆发期间开始说起了。

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一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东南亚一带爆发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越南这个国家被一分为二,分成了南越与北约,南越代表资本主义阵营,北越代表社会主义阵营。自1955年11月越南战争爆发以来,战争一共持续差不多十四年左右的时间。

美国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两任美国总统,这两位美国总统在对待越战的态度上都是十分坚决的持肯定意见,认为越战一定要打下去并取得胜利。约翰逊总统对于越战甚至向公众解释过自己的担忧:

“如果胡志明(时任北越南政府领导人)穿过西贡大街,侵占曾经西方资本主义遗留在东南亚遗留的权利和资源,那么他们就会利用此次机会诱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政府所担忧的真正原因:美国并不害怕越南,怕的是支持北越政府背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国和苏联将越南局部的战争升级,爆发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冲突。因此美国政府对待越南战争更是无条件的支持与赞同。

1965年2月中旬,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式签署了一项名为“滚雷行动”的军事计划,宣布对于北越政府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永久性的空中轰炸,同时地面部队也持续性的向北越地区发起进攻,直至战争结束。

在这场没有期限的军事行动中,美国一共执行了数千架次飞机,对北越地区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庞大规模的投弹量在当时已经无法统计,对北越地区造成了重创。然而虽然轰炸行动为越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北越地区英勇的越南军民们顶着炮火,还是艰难的将高射炮塔和防空炮台修筑成功,再加上中国、苏联老大哥源源不断支援的对空炮弹,在“滚雷行动”开始的一年时间内,成功击落了近千架美国飞机,美军失踪的飞行员多达1350人左右,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最后都成为了北越政府的战争俘虏。

根据美国战后统计资料显示,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单单被北越俘虏的美军飞行员就有771人之多,到越战结束时被美国政府成功解救的战俘仅有658人,剩下的113人在越南的战俘营中不幸牺牲。

坠机跳伞的美国飞行员们从空中缓缓落地,殊不知即将迎来他们的却是一场噩梦。这就是今天即将要讨论的主题:这么多美军俘虏,北越政府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从大致上来讲,北越政府对待美国战俘一共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宽松、严格、缓和。

首先来谈谈宽松时期。美国战俘的宽松时期发生在1955年至1960年左右的战争初期。根据美国相关的越战档案资料披露,在越战初期的美军战俘基本的生命安全还是能够获得保障的,由于越南战场上深入北越地区的美军士兵大多都是飞行员,因此他们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地位相对比较重要一些。北越政府为了利用这批价值比较重要的战俘换取赔偿,与美军交换越南战俘,因此对待早期的美军战俘往往都是十分宽容的。

据亲身经历过的美军飞行员回忆,他们在被北越政府俘虏后身边的越军都很善待他们,有吃的或喝的都会优先供给他们这些战俘使用,甚至还会帮助他们处理伤口,治疗伤势,所经历的完全不像是一个战俘身份该有的,因此这段早期的宽松时期又被美军士兵们称为“甜蜜时期”。总而言之,这段北越政府对待美军战俘温和的宽松时期,虽然“甜蜜”,但是也十分短暂。

然而随着越战战场上冲突不断,战争逐渐进入了过热的白热化阶段,美军为了加速越南战场的战争局势,也不断地制定军事行动。“滚雷行动”对北越对高强度轰炸、“牧场工行动”喷洒的大规模化学橙剂、“雷鸣行动”中一次性投下的86万4千吨炸药···类似这样的军事行动数不胜数,也让无数越南民众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死伤惨重。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67年1月份时的统计显示,在美军执行的轰炸计划中,大约有近二十万越南军民死于战火,这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普通的越南平民。

美军在越南的所作所为在越南政府眼中是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自然激起了越南民众的强烈不满。随着局部战争的频发爆发,北越政府所俘获的美军士兵数量开始激增,而北越政府对待美军战俘的态度也开始出现了扭转。对待战俘的医疗保障、食品供给、宽松政策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严刑拷打、逼供、洗脑教育等极端的反人性政策。这也是本文所要讲述的重点内容,在此期间被俘的美军士兵可以说是过得相当悲惨,可以用“生不如死”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为什么说是“生不如死”呢?在越战白热化阶段,北越政府的美军战俘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质量,向北越政府提出抗议,甚至搬出了《日内瓦公约》来要求约束政府对待战俘的态度和行为。

熟悉二战的朋友们肯定对《日内瓦公约》并不陌生,该公约是在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首都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与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公约总称,其中关于战俘与难民的处置态度问题是《日内瓦公约》里重要的构成部分。公约里严格规定战俘具备与被俘国家同等的民事能力,从身份上来说与民众并无区别。因此理论上来讲,北越政府的美军战俘也应该享受与公民相同的待遇,不应该被越南军队拷打、逼供、虐待等等。然而北越政府的回答却让这群美军战俘彻底傻了眼:

“美国在越战中甚至都没有正式公开宣战,因此《日内瓦公约》并不适用。没有宣战,被俘的美军也并不是战俘身份。”

没有了《日内瓦公约》的保护,美军战俘彻底沦为了北越政府手中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不承认美军的战俘地位,北越政府甚至都没有修建所谓的“战俘营”,为了解决越积越多的美军士兵无处关押的问题,北越政府在一些当地监狱的基础上改造了13所战俘营,按照自己的方式管理这些没有国际公约保障的美国战俘。

一般来说,被越南军队俘获的美国士兵都要经历几个必经阶段:

首先自然是少不了一顿毒打。很多美军士兵在被俘获后仍保有强烈的反抗态度,对待这些顽强的美国大兵,越南战士不仅将他们打得鼻青脸肿,还要扒光他们的衣服以防私藏武器和其他物品。著名的美军飞行员克努森在驾驶战斗机穿越北越上空时被高射炮击落,因为拒捕还反杀了两位越南士兵,据他回忆,在他被越军抓住后,差点没被越军活生生打死,鼻梁肋骨被打断,牙齿也被打掉了好几颗,直到陷入他陷入昏迷才停下。

一般在被毒打过后,绝大部分的美军战俘都会老实配合越军审讯。越军会将美军战俘带到一个巨大而空旷的地下室,地下室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盏昏暗的白织灯,巨大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往往会将一些心态脆弱的美国战俘的心理防线击破,乖乖配合越军政府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要求,他们大多被要求签署一些“忏悔文件”并被录像宣读,或是被要求参与某些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摆拍照片。而这些照片和录像在被北越政府公开后引起了美国国内强烈的社会关注,反战浪潮开始变得日益激烈。

这些乖乖配合的美国战俘有时还会收到香烟、饼干甚至咖啡的奖励,被俘期间的生活条件也会相对好一些,而那些态度强硬的战俘处境往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仅是被毒打那么简单,很多人还要被越军处以“绳刑”处罚。这是一种越军发明出来的惩罚方式,手段极其残忍,用一根特殊的绳索套在战俘的脖子上缓慢收紧,那种慢慢袭来的窒息感和压迫感比直接勒死一个人还要痛苦,很多人意志即便再坚定,也招架不住“绳刑”而乖乖就范。

在这种残忍而又极端的审讯流程中当然也会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在这些美国战俘中,总有一些美国士兵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他们有些人是部队中的高官,有些人家庭背景显赫,这些人在被俘虏的第一时间内,就被越军通过他们身上缴获的私人物品或者其它方式进行身份调查,一旦确认了他们的身份地位,这些美国战俘会被军队火速转交给北越政府。北越政府利用这些特殊的战俘们向美国军队勒索高额赎金,或者交换战俘等其他要求。

通常来说,美军为了防止这些军事人才泄密或惨遭越军杀害,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在暗地里完成这些交易,北越政府也乐此不疲的使用这些狡猾的勾当完成自己的目标。

而剩下的美国战俘就会被转移到战俘营里去了。虽然名义上是越南政府修建的“战俘营”,但是实际的居住环境比常规的战俘营要糟糕太多。

以美军战俘称为“伤心旅馆”的华庐监狱为例:华庐监狱是由一所普通的监狱临时搭建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审讯一些刚刚被抓获的新战俘。在这里甚至都没有一所常规监狱所具备的基础设施,除了办公室,审讯室之外,仅有一间间冰的水泥牢房,每个牢房里一张七英尺宽的水泥床上往往躺着四个人,十分拥挤。

由于缺少基础的卫生条件,很多战俘甚至连澡都无法洗。越南地处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全年闷热潮湿,本地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已经让美国人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在华庐监狱里,很多美国战俘浑身上下都长满了湿疹,严重溃烂。在监狱中缺乏医疗保障,甚至有美国战俘因为这些溃烂的皮肤脓疮痛苦到想要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越军自然是不能轻易让这些痛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