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口何人初见月 犹照渔阳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徐达在这里筑长城,戚继光在这里首创“空心敌台”,抗日军民在这里浴血战日寇

白羊峪村边戚继光像。 本报记者王文华摄

冷口,1933年长城抗战主战场之一,而今是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所属村庄,有南、北冷口两村。

明长城冷口关城在北冷口村,南门拱门洞尚存。村边有个村史馆,也称冷口关长城抗战纪念馆。

57岁的佟顺利为建这馆花了不少心血。他1996年到2006年在村里当副支书,发现村里老人常念叨的冷口抗战,年轻人很少知道,于是收集旧物筹建馆舍,2016年开馆,村里还投入近千万元建成馆前的小广场。

纪念馆只是几间简易房,墙上挂着展示板,桌上摆放旧家什,还有子弹壳等。发锈的子弹壳如黄瓜条般摆在瓷盘里。简陋,但也算致敬冷口丰厚历史和悠长过往。

冷口关城有600多年历史,比关城更悠久的是它扼守的道路——无终道。

无终道、平冈道、卢龙道和傍海道是古代华北通往东北4条通道,标志性关口分别为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榆关(明移至山海关)。4条道路在燕山内外蜿蜒,千百年里此起彼伏、屡经兴废,见证了不尽的征伐与流离。其中,无终道开拓最早,可远溯到商周时期。

冷口,3000年来,路过的人,经过的事,不知多少。

江畔何人初见月

冷口关也称清水明月关,说是因关边水清月明而有此称。北冷口村东是沙河,属滦河水系青龙河支流,至今水流清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沙河为小沮水,说其发源于冷溪,人们称之冷池。冷口或由此得名。

传说冷口名字来自康熙,他路过时遇风雪,寒冷难耐,惊叹:“好难过的冷口关啊!”其实冷口之名明代已正式使用,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卢龙塞略》载:“冷口关提调,城砖,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尺……”

皇太极曾过冷口,那是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之前他率军突入喜峰口,以反间计使明军统帅袁崇焕入狱,射杀明将满桂、俘获总兵黑云龙、麻登云,劫掠京畿,经冷口走无终道回沈阳。崇祯九年(1636年),又命其弟阿济格率军入攻独石口,再次劫掠北京周围,掠获大量人口、牲畜、财物出关,《国榷》载,清兵“出冷口,掠我子女,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斫塞上木白而书曰:‘各官免送’。凡四日乃尽”。

明代傍海道已成东北通往华北的主要道路,明军重点防守山海关及其关外,皇太极始终未攻下山海关,5次选择明长城薄弱处攻入,蹂躏畿辅后出关。其中两次从冷口出关。无终道是除傍海道外去沈阳最近的通道,冷口向南无险可守,携带大量“战利品”的后金兵自然愿走冷口。顺治入关,天下一统,清帝往返东北就多经山海关走傍海道了。

从地形看傍海道沿海边的辽西走廊而行,最大限度绕开燕山的绵绵群峰,是东北与华北间的最便捷通道。但自古以来傍海道沿海泥泞难行,直到10世纪辽国组织大量移民开山铺路才彻底开通。无终道开通要早得多,从北京经冀东平原,由冷口进入燕山,沿沙河北上后进入青龙河谷,再转大凌河谷沿河到辽宁朝阳,一路多河谷低丘,这条道是无终道。

无终道何时开通?没有记载,考古发现推断不晚于商周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大凌河谷和青龙河谷出土了大批殷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其中不少是接受中原地区文化传统影响的器物,有些应是中原地区输入,如大凌河小波汰沟出土窖藏圉簋,铭文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上的一致,当为同组器物。

由此判断,经冀东平原和青龙河、大凌河谷的无终道,在商周时期已成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通道。

小波汰沟出土西周圉簋高29.8厘米,口径24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圉簋本祭祀天地先人所用,却成了后人探知过往的凭据。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但人走过了不留下点什么,这人和路对后来者就成了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早走出无终道,领略冷口清水明月的是什么人,尚难知晓。

从现有典籍和考古发现看,山戎人曾在无终道上奔波。

山戎是春秋时期活跃在燕山南北的游牧民族,《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均有记载。不少学者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就是山戎文化,这一文化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首先发现,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青铜文化。无终道北端的大凌河流域有集中发现,被认为是山戎主要活动地。

无终道南缘有3个氏族小国,冷口所在的迁安为令支,迁安以东的卢龙为孤竹,天津蓟州、宝坻和河北玉田一带为无终,与他们相邻的诸侯国是燕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这事《国语》也有记载。说的是公元前663年,山戎带领令支和孤竹攻打燕国,齐桓公率军援燕,征讨令支和孤竹,击败山戎。

《辽宁公路交通史》描述双方行进路线:“齐从燕都蓟(今北京)出发,经无终、令支至孤竹,山戎则从大凌河谷出发,越青龙河与大凌河支流的分水岭,过大煤岭,顺滦河支流青龙河而下,进抵孤竹。”称这条从辽西到冀东北通燕都蓟的无终道是“辽宁最早通往中原的大道”。

虽称大道,尚少路标,导航靠马,齐桓公这次行军留下个成语——老马识途。

红粉哭随回鹘马

《三国演义》中刘备平黄巾后被授安喜尉,安喜县在今河北定州境内。冷口一带也曾称安喜县,辽太祖迁定州安喜县俘户到此,设平州安喜县。金代改安喜为迁安,沿用至今。

迁安是迁来的安喜,不过这“迁”对于被迁者来说很难说是“安”和“喜”。辽人将战争俘掳的人口迁徙入户称之俘户,常采用其原籍州县名称。战争俘掳人口被迫迁徙古来常有,与迁都、流民等同为古代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马长寿先生《北狄与匈奴》中说,匈奴最强盛时总人口150多万,其中所掠汉人及其他民族人口有60万左右。

207年,曹操征乌桓,到无终遇雨道路不通,得田畴指引走卢龙道。卢龙道从喜峰口出发,沿滦河支流瀑河北上转入大哈河谷,由山谷通大凌河谷。这条路战国时开拓,西汉末荒弃。曹操重修卢龙道,开山填谷500余里,奇袭乌桓成功,返程经傍海道转无终道,带回乌桓降众20万人。

无终道上,千百年不断的迁徙中,有太多无奈的踯躅流连。322年,鲜卑慕容部经冷口袭令支,掠走千余家居民。338年,后赵击垮占据令支的段部鲜卑,北出冷口攻前燕,将辽西和令支居民两万户迁往河南等地。341年,前燕南出冷口攻打后赵,将今北京、河北一带居民3万多户劫往辽西……1636年,阿济格经冷口出关,俘掳人畜十余万。

绵延烽火,无限山河,曾有多少背井离乡,生离死别,庞大而模糊的数字里,淹没着海量个体的苦痛与哀伤。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这是汉末蔡文姬作品。她是蔡邕之女,被南匈奴所掳,沦于左贤王,历12年生两子,后被蔡邕旧友曹操赎回,作《悲愤诗》记述被掳前后的辛酸凄苦。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这是金亡时元好问描绘的蒙古人劫掠场景,随回鹘马而去的女子们一步一回头,“哭”是她们留给故土、留给历史的最后声音。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冬,蒙古瓦剌部入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劫掠,返程在清水河遇明军主力,当时河面冰薄尚不可行,瓦剌兵疲力弱,慌忙丢弃所抢财物,明军将士请战,总兵江桓怯战不前,瓦剌得以全军渡河而去。当时瓦剌军中有被掠女子千余人,见大队明军以为获救,结果无望,被迫北渡时“皆南向而哭,声闻数里”。

尹耕在《两镇三关通志》中详述此役,称这是土木之变后明军对瓦剌作战的最有利时机,江桓“罪深矣”。江桓被问责,夺俸6个月。次年蒙古军多次入侵,江桓仍不敢出战,嘉靖命锦衣卫将他械京讯治。

尹耕是蔚州卫(今张家口蔚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因知兵为权臣严嵩赏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拟任河南按察司佥事,为倒严力量攻讦,械京问罪。其后下落说法不一,有说他受严嵩庇护未被重责,有说遣戍辽东,也有说遣戍冷口所属的蓟镇。这一年尹耕38岁,之后再无他的记载。

尹耕著《乡约》《塞语》讲述边防虏情要害,今收《中国长城志》中。他在《朔野山人记》中收录宣府民谣,其中有《清水河谣》讲述清水河之役,“哭声渐入阴山境,将军者谁江不省”。江不省指江桓,今张家口方言中骂人蠢说“不机密”,和“不省”或是一个意思。

嘉靖三十一年的蓟镇,戍守者中有位25岁的将领,3年后他受命赴浙江抗倭,屡战屡胜。倭寇入侵掳掠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妇人昼则缫茧,夜则聚而淫之”。这位年轻将领转战东南,救出大量被掠人口。

花街之战救出5000人,长沙之战救出1200人,上峰之战救出1000人,林墩之战救出2100人……长沙之战前,得知敌中囚禁着上千百姓,他说:“被掳子女皆吾类也,宁无俘馘功,惟祈救此生灵足矣。”林墩之战一年后他又率军经过,百姓捧茶果于马前,唱道:“奠我再生兮,维戚元辅。”

对,他就是戚继光。

犹照渔阳塞外秋

2021年春,冷口附近白羊峪村立起一尊戚继光雕像。

白羊峪距冷口14公里,是冷口西边的长城关口。明隆庆二年(1568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镇守蓟镇16年,增筑长城,练兵强军,屡败犯敌,护佑北疆。

冷口关和白羊峪关都是明洪武年间徐达组织修建的,当时在燕山一线建设的重要关隘有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