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逐薮含章未曜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韬光养晦”这个成语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如何解释“韬光养晦”这个成语

韬光养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旧唐书·宣宗记》。
解释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
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
“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休养,培养;
晦:隐藏。
指隐藏锋芒,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典故
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词语辨析
近义词:韬光晦迹、深藏若虚、玉韫珠藏、韬匮藏珠
反义词: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韬光养晦和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啊

一、韬光养晦: 

释义: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二、上善若水 :

释义: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扩展资料:

近义词:韬光晦迹、深藏若虚、玉韫珠藏、韬匮藏珠

反义词: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由于种种原因,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韬光养晦的读法是什么

1、韬光养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āoguāngyǎnghuì,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旧唐书·宣宗记》。
2、“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光养晦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的意思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āoguāngyǎnghuì。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不同于含而不露,是指适当的修养,以待必须的时候再显露锋芒。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陶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
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
“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着重指内在的修养,或不足之处。
韬光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希望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韬光养晦与厚积薄发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读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不同于含而不露。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厚积薄发,读音hòu jī bó fā,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跟科学术语的区别: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的区别: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