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的创作背景?望驿台古诗全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望驿台的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表达了极其怅惘之情。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望驿台古诗全文

望驿台

唐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1)《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望驿台的诗意

望 驿 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题 解】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朋友元稹的诗。二人在贞元十九年(803)同登制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并订交,“谊同金石,爱等弟兄”。

元和四年(809)三月七日,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一组总题为《使东川》的绝句。稍后,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白居易写了总题为《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的和诗,并题词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惟予与元知之耳。”《望驿台》是其中的第十一首。原诗题下注“三月三十日”。

注释: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两处美好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