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谁提出诸葛亮隆中对策存在偏安一隅,限制向中原发展呢?为什么说《隆中对》是三国第一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有谁提出诸葛亮隆中对策存在偏安一隅,限制向中原发展呢

刘备蜗居在刘表帐下,提点建议也不被接纳,还被刘表和其手下人防备排斥。刘备苦于没有人才,就外出找到了诸葛亮。当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草堂,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其实,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

首先,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当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其次,建议刘备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第三,夺取益州之后,在益州应该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第四,地跨荆州益州之后,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纵览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规划,基本上也是对的。

但是,《隆中对》也存在明显不足。

这个明显不足就是:如何做到既能地跨荆益、还能和好孙权呢?

众所周知,荆州是刘备向孙权“借”来的,当时说好了夺了益州就归还。当刘备取益州后,鲁肃来讨还时,刘备又赖账,说等夺了雍州再还。这是糊弄人啊。孙权集团当然不干。于是发生了公元215年的孙刘夺荆州之战,最后双反以湘水为界,刘备让出了部分实控领土。后来在公元219年关羽伐曹时,孙权趁机夺取了荆州。

地跨荆益与和好孙权是一对矛盾,这是《隆中对》内在的一个不足之处。

历代评价《隆中对》偏安思想的言论

历代认为《隆中对》存在偏安意味的评价,难以穷尽,试举几则:

一、北魏崔浩

据《魏书·毛修之传》记载,比诸葛亮晚二百余年的崔浩评价说:“夫亮之相刘备,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夭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佗为偶。”

崔浩认为,诸葛亮关于避曹氏、夺刘璋、连孙权之是非得失以及认为入蜀是下策。他的实质性的结论是:一旦入蜀,就只能与秦汉之际割据一隅的赵佗类似,而不能再有其它作为。这一点有后见之明的一位,但是符合实情。诸葛亮与赵佗,人的素质迥然有别,但据保的性质却是相同。

二、北宋苏洵

《齐东野语》卷一有一条“三苏不取孔明”,引苏氏父子之说,其中有苏洵之言曰:“古人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守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苏洵的看法与崔浩以赵佗为喻,意义相似。苏询也和崔浩一样,并不认为弃荆州入西蜀,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得不如此的,因而对诸葛亮也是取责备态度。

三、明末王夫之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论诸葛亮取益州以为制胜之略时说:“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他又说:“当先主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画宛洛、秦川之两策,不可也。”

王夫之认为,刘备托足无地而不得不入蜀求得一安身之所,然而,既入蜀则不足以言宛洛、秦川两策,这两层评价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毛泽东

毛泽东评价《隆中对》时认为:“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甚至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的评价是从战略可执行性出发,没有刻意指出偏安。但是,战略不可行,最终的结果是偏安、败亡。

结束语:

现代历史学者研究认为,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把东汉初年割据西蜀的公孙述作为部分背景了。

但是,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没有考虑到(实际也不可能考虑到)这个事实:当公孙述时,荆州与益州之间并无东汉强兵经常把守,所以公孙述军出峡入峡颇为自由,不受阻碍;而当刘备入蜀和关羽败死后,孙权大军已把三峡东出的大门严严实实地封锁起来,不容蜀军出入,这同公孙述时大不相同。

何况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即令在公孙述时,也无法长久驻军于荆州,把荆州西境牢固地控制在手。

严格说来,公孙述虽有田戎在荆州多故众之便,也未能真正跨有荆益。到汉末三国之时,荆州总的形势已经大异于公孙述时了。公孙述未能真正办到的跨有荆益的事,诸葛亮要办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古代而言,受制于交通通信工具的限制,地理条件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这是任何计划都不能忽视的硬性限制。

为什么说《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

《隆中对》还称不上“三国第一谋”的美誉,在同时代有很多设想都极为精彩。

《隆中对》因为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再加上《三国演义》在社会上的影响,被很多人熟知。因为它传递出的战略远见,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三国中最为精彩的谋略。

但如果考察史实就可知道,《隆中对》中所讲述的天下格局其实是当时一流谋士的共识,并且有人早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提出过这种构想了。

所以,认为《隆中对》是三国第一谋的想法有偏颇。下面就对这一天下格局的构想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并看看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谋士是如何来预见这一格局的。

第一,《隆中对》都讲了什么内容

《隆中对》中,诸葛亮主要给刘备讲了三件事,可以看作能让刘备统一天下的“三步走”。

首先,提出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

通过对曹操和孙权力量的分析,认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但是,曹操的力量强大,孙权的优势在于固守,力量相对弱小。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联合孙吴,共同抵抗曹操,作为保存自身的方法。

其次,提出荆州、益州两处根据地的建设。

诸葛亮介绍荆州的地利: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先取荆州,然后再图两川,做到三分天下的格局。可以说刘备的王霸之路就是从取得荆州开始的。

而“隆中对”实际上就达到了这一步,然后随着荆州的丢失而夭折了,第三步成为了构想。

最后,规划统一天下的进军路线。

由荆州北上,汉中牵制,可以让曹魏陷入两线作战;以益州为大本营,从荆州东进,可以攻取东吴。这是《隆中对》最终的战略目的。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