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7个心脏支架,他倒在了反恐战线上-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人民公安卫士、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于天华同志,在参加公安部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专项行动赴疆工作组期间,6月29日在乌鲁木齐市突发疾病,带着心脏里的7个支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7岁。他的身后,留下才上大二的女儿,和同样在公安战线工作,去年才做过癌症手术的妻子。

7月4日,于天华同志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于天华(资料图)

4日上8时30分许,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郭声琨和在京公安部党委成员杨焕宁、刘金国、陈智敏、黄明、傅政华、李伟、夏崇源,胸佩白花,缓步来到灵堂肃立默哀,向于天华同志遗像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送别仪式前,郭声琨、杨焕宁、李伟、夏崇源会见了于天华同志亲属。郭声琨说,于天华同志忠于党、热爱公安事业,工作兢兢业业,获得过多项荣誉称号。我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同志而万分悲痛。全国广大公安民警要学习于天华同志的优秀品质,牢记宗旨、忠诚履职,为维护社会稳定、守护人民安宁做出自己的贡献。郭声琨请于天华同志亲属节哀保重,叮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千方百计为亲属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于天华从警以来,多次经历生死考验,曾与怀抱炸弹劫持出租车的凶犯面对面谈判、曾在缉捕暴力恐怖分子的危急关头,持枪冲在最前面。他的工作业绩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曾多次立功受奖,获中央国家机关 五一劳动奖章 ,被评为 全国先进工作者 ,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 优秀援疆干部 ,中央国家机关 优秀青年 、 优秀党员 ,2008年被选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奥运火炬手。

澎湃新闻7月6日连线了于天华生前的同事、好友,试图从他们描述中,还原这位反恐先锋。

反恐专家,多次直面死神

翻开于天华的履历表,可以看到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与反恐密不可分。1990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于天华,1990年至2008年在公安部刑侦局大案处(后为反恐怖处、爆炸恐怖案件侦查处)历任科级干部、副处长、处长。

据介绍,于天华曾直接组织参与侦破20多起劫机案件及 新疆系列爆炸案 、 石家庄爆炸案件 、 南京小汤山投毒案 、 大连57空难 等100多起有影响的恶性案件和中央交办的重大案件,是国内反劫机、侦破爆炸、投毒等恐怖案件方面的专家。由他率先提出并组织起草的《公安机关处置爆炸现场工作规范》,大大提高了全国侦办爆炸案的质量。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公安部机关的干部,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因为工作而面对生死考验,于天华却曾四次直面死神。1995年9月5日,一名歹徒劫持一辆出租车闯到公安部门前,手握导线扬言爆炸。情急之时,于天华以领导秘书的身份只身上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谈判,将歹徒劝服缴械。

同在公安部工作的朱华(此为化名,下同)处长,已经与于天华认识十多年。谈到于天华的众多次的生死历险,他记忆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在新疆遇到漏网的暴恐分子,藏在玉米地里。当时其他人都派出去了,于天华就拿着冲锋枪,带着指挥部的几个人亲自去围捕。

2008年8月6日,于天华曾担任北京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

在众多案件中不畏牺牲、冲锋在前的表现,为于天华带来了不少荣誉,他曾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还获得过公安部 十佳青年 、中央国家机关 优秀青年 、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中央国家机关 五一劳动奖章 、 全国先进工作者 等称号。2008年,他还被选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奥运火炬手。照片上的他,高举双臂,身形显得很健壮。外人不会想到,彼时的他,身体实际上已经发出警报。

心脏搭起7个支架

朱华回忆说,于天华上学时候身体很好,每天跑5公里,精力很旺盛。以前没生病的时候,大家加班熬夜办案,第二天照常上班,夜里继续熬。作为领导的他带头苦干,下面的人也不敢偷懒耍滑。在工作上,他确实是个特别忘我、非常努力、拼命、撇家舍业的人。

但是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疾病慢慢侵袭了这位昔日的壮汉。

为了侦查破案和追捕逃犯,于天华曾在两年内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年出差办案200多天。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年轻的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发作时疼痛难忍。但是直到病症恶化到站立超过5(单向好友是什么意思?单向好友意思是:对方QQ好友列表里有你的QQ号,而你自己的QQ好友列表里,却没有显示对方QQ号。)分钟双腿就失去知觉的严重情况下,他才在家人和领导的催促下进行了手术。

朱华回忆说, 于天华被检查出糖尿病,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前。当时他因为感觉很晕,被同事们连劝带拉去医院看了急诊,一查血压已经很高了。不过也是简单吃点药就又回到了单位。

生活没规律,加上工作压力大,令于天华的心血管难以承受重压,心脏做了3个支架。然而随着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于天华,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疲惫的身体也无暇休整。

2009年,新疆 7 5 暴恐事件发生后,被任命为前线维稳副总指挥的于天华,连续在一线奋战40多天,因过度劳累两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当时他身体状态非常不好,虽然很难受,又不愿意和别人说,一直没声张。短暂休息后就重新回到指挥部。在那次事件后,他的心脏,又多了4个支架。

今年6月,于天华奉命再次奔赴新疆。临去之前,多年老友、也是同事的薛明(此为化名,下同),给他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于天华说自己特别不舒服,薛明叮嘱他去看医生。但是一工作起来,于天华就又顾不上身体了。

在去世前,于天华一周时间里去新疆和田调研了四五个县,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同事都说劳动强度太大,连30多岁年轻人都有点受不了。从南疆回来,于天华的身体状况就不太好。6月29日下午,他在工作中突然昏倒,之后再也没能醒来。

对于于天华的死因,学医的薛明回答比较谨慎。她说自己看到医院写的病因上,都是打着问号的。是冠心病?还是心源性猝死?或者是颅脑损伤?薛明判断,从医学角度来说,他发病这么快就去世,一般都是心性因素,毕竟他以前做过7个支架。疲劳也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永远 憨憨笑 的他

严肃的反恐工作之外,生活中的于天华似乎更爱笑。

在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中,与人交谈时的于天华,总是一张笑脸。对这一点,老赵记忆尤深。

54岁的老赵比于天华大7岁,如今依旧生活在山东临清。直到七八年前老房拆迁,他和相隔300米的于家人,已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 我是看着他长大的。 老赵这样评价他们的关系。

人缘好,嘴巴甜,大人孩子都喜欢。 那时候,老赵出去玩也总爱带着这个 弟弟 。 小时候他就喜欢笑。 除了爱笑,还有一句话总记在他心里: 每次见面,他都会叫我一声 哥 。

于天华19岁那年,考上大学后去了他乡,两人见面的机会便少了许多。 他总忙,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主。 在老赵的记忆里,从那以后,天华回家的次数就不太多了。

偶尔,于天华在过年时回到老家,两人再见面时,虽只是聊些家常,但倒也不会让老赵感到生疏:依然是那个爱笑的天华,依旧会喊他一声哥。

再后来,老赵和于家人相继搬走,两家人联系便少了许多,但他依然会默默体味着这位曾经的邻家小弟给他们带来的 荣誉 。 后来听说,他后来去了公安部,还去了新疆,我是骄傲又羡慕啊。

三年前,老赵去北京走亲戚。拥挤的火车站里,他又一次遇到了于天华。

标志性的笑容永远不变。 也正是这张笑脸,让他能在拥挤的火车站一眼认出这个多年不见的 弟弟 。 还是老样子,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还说要开车送我。

虽见面时间不长,老赵却记得深刻。至今响彻他耳边的还有那句 哥 。 还是叫我 哥 ,还是老样子,一点架子都没有。

只是,那已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如今想来,反倒平添了老赵的伤感: 没想到那次竟是永别。

前两天,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了于天华的消息,当天几乎一夜未眠。 为失去这样一个好兄弟十分难过。 话到这里,老赵的语气分外沉重。

而和于天华一家做过邻居的薛明也说,自己一闭眼,就会看到于天华憨憨地、笑眯眯地样子, 他是一个特温暖的人 。以前做邻居时,扛什么重东西下楼,他马上会过来帮忙。整个楼道的住户他都会帮。

于天华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好客。虽然那时候房子不大,他家里总是住了很多人。他的师兄弟、外地来的朋友,关系都维系得很好。

朱华回忆说,生活中的于天华,为人非常实在、厚道。有一次新同事来报道,他顾不上去接,就让爱人去接,安排住宿。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也都义不容辞,给人感觉很 实在、可交、可托付 。

谈到他的爱好,朱华说,于天华平时喜欢钻研、鼓捣电子产品,拆装计算机、研究GPS和随身用的商务终端等。但是因为工作太忙的关系,这些爱好都很难顾及了。

失去顶梁柱的家庭

作为顶梁柱的于天华撒手人寰,带给这个家庭的打击可想而知。

于天华的妻子在公安部的直属单位工作,两人是大学校友。妻子小他两届,是国内知名的枪弹、痕迹检验专家。她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去年九月才做了癌症手术。她和于天华一样,工作起来都非常敬业。但是与丈夫比起来,她相对没有那么忙碌,空闲一点的时候喜欢读读书。两人有个女儿,现在国外上大二读金融专业,学习很好,平时也很懂事。

于天华还十分孝顺,跟自己和妻子的父母相处都十分融洽。即便后来工作忙了,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