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杀晁错是冤案吗?汉景帝杀晁错时,为什么要选择腰斩,而不是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汉景帝杀晁错是冤案吗

晁错是西汉的政治家,他学贯儒家法家,学识渊博,深受文景二帝的信任;汉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巩固中央集权,上书《削藩策》;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与千秋大业,接受了了晁错的建议,着手进行“削藩”;但是就在晁错“削藩”初见成效时,却被腰斩于闹市,蒙冤而死.

为什么说他是蒙冤而死呢?因为朝庭是以“无臣之礼“、“大逆不道“定罪的,汲取儒法家思想精髓的晁错会无礼、大逆?真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了!肯定地说他是被冤杀的:

1.“削籓”进行时,颇有政治作为 、且富甲一方的吴王刘濞首先起兵反叛;吴国是鱼米之乡;吴王刘濞统吴期间,煎矿得钱,煮水得盐,积累了丰富的资产,势可敌国,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在汉景帝推行晁错的“削藩策”时,吴王刘濞跳起来造反,开了“七国之乱“ 的先河. 

2.吴王刘濞聚兵发动“七国之乱”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似乎晁错一死就可以揠旗息鼓、敛刀收兵、天下太平了,历史上阴差阳错的事太多,偏偏平叛伊始,晁错当初是建议自己留守京师,要景帝率兵去平叛,这就犯了大忌。

3.景帝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竟问计于曾在吴国为吴相、后来被有抱负的刘濞贬为庶人的袁盎,结果按袁盎的计谋,腰斩不知就里的晁错于东市,且诛族灭籍;然叛军并不因杀了晁错而罢兵散场,扎扎实实地忽悠了景帝一把,直到周亚夫率军击溃了七国主力,才平息了叛乱,如此分析,景帝算不得明君!

西汉人才辈出,冤案也辈出,韩信、窦婴、晁错等等,但就证据实为“莫须有”;而晁错死得最冤,他是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死的,尽管他的政治理想在他死后得以完全实现,但令人匪夷所思与是他是正在实现政治理想的时候,被冤杀的,所以他死得特别冤!令人痛心疾首、伤心落泪、扼腕叹息.

汉景帝杀晁错时,为什么要选择腰斩,而不是砍头

腰斩,是古代的酷刑之一。一般认为始于周代,到清代雍正时期才被废黜。这种拦腰截断的刑罚确实很不人道,因为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腰斩之后,人基本还能活一阵,可谓是非常之痛苦。一般来说,这种刑罚仅次于凌迟和车裂了,毕竟这两种刑罚基本上针对的都是实际谋反的人,而腰斩一半都是针对意欲谋反或者卖国之人。

晁错有意欲谋反和卖国?当然没有,但由于他得罪人太多,而被以此罪名腰斩的。此人虽然性格严苛,被许多人不喜,但忠诚度没有问题,只不过在削藩的问题上却是犯了很多错误。

那么,晁错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而被用此大刑?

首先就是晁错要求杀袁盎。袁盎也是当时的名士,还当过吴国的国相,因为反对晁错的削藩,导致晁错要杀他泄愤。其实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因为政见不同而要杀死对方,这就显得气量狭小了。而袁盎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汉景帝向他询问吴国的情况时,袁盎马上就把晁错给搭上了:“今计独斩错”。

意思就是马上把晁错杀了,因为古人打仗讲究的是师出有名,在吴楚两国的旗号是什么呢? “清君侧”!不管他是借口也好,是旗号也好,是真实原因也好,最好的办法是把他这张嘴堵起来,堵他这张嘴的办法是杀晁错,杀了晁错,它就没有起兵的理由了,它就不战而退。

虽然后来证明,这招不管用,但起码在名义上坐实了吴楚七国的造反。但要知道做主的可是皇帝啊,而刻薄寡恩的汉景帝竟然同意了这个方案。主要还是因为晁错也同时得罪了汉景帝。

七国突然起兵,搞得汉廷措手不及。这是皇帝问晁错的意见,这家伙也不知道是不是昏了头,竟然提出两条令皇帝十分不满的意见:

一是建议刘启学老爹刘恒,亲自出征诸侯;晁错本人,则留守长安。

二是建议把吴楚两国还没有攻下的徐县、僮县划出来,分给吴国。

皇帝失望且生气!

让皇帝出征,自己却留守,然后割地求和?这是你一个提倡削藩的人该说的话吗?这时的汉景帝听从了袁盎的意见:杀!

公元前154年,正月二十九日。皇帝让中尉去向晁错传话,载他入朝会见。晁错像往常一样,朝服打扮,出门时还特别多整一次衣冠。然后,跟中尉上车去了。没想到的是,悲剧就在长安闹市发生了。

而就在晁错被杀之前,丞相、中尉和廷慰弹劾晁错的奏折上就例举了晁错的罪名:

(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汉书》

其实这话说得挺委婉了,严重点说就是:晁错让皇帝疏远了群臣和百姓,还割让土地,这就是想造反,想卖国!

晁盖不仅自己惨死,三族也被屠戮。他就是一个政治牺牲品!

晁盖是冤枉的,他忠君爱国之心是有的。但也不冤,他头脑糊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低,得罪了皇帝和官员,所以落得此下场。历史上被腰斩的名人不少,在晁盖之前有秦朝丞相李斯,之后有明代大儒方孝孺,这真是腰斩之刑从不施无名之辈啊!

历史该如何评价晁错

晁错,在汉文帝时历任太常掌故、中大夫,太子舍人、门大夫和家令,太子刘启把他视为老师,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景帝刘启即位后,曾任内史、御史大夫,深得皇帝的恩宠,经常与景帝单谈论事,可谓荣宠一身。可晁错的结局却是着朝服腰斩于市。

据记裁,窦太后亦曾说“晁错,可能是个忠臣”。这样一个忠于朝延、深得皇帝宠信的人,结局为什么会这么惨呢?: 一是 除了皇帝别人都不喜欢他 。景帝即位没多久,晁错就做了内史,上任没多久就把申屠嘉气死。申屠嘉是非常廉洁的清官,晁错气死了申屠嘉,就得罪了很多景仰申屠嘉的正人君子。晁错提出削藩后,朝野震动,他老爹专门从老家赶来劝他,说“皇帝才即位,你掌握着权力,侵夺削弱诸侯的势力,疏远隔离人家的骨肉……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却要有危了……”,他不听劝告,害老爹服毒自杀。而且他的“削藩策”更成了吴王等人造反的借口,要“诛晁错,清君侧”。在《史记——晁错列传》中对晁错做了评价,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评价晁错。峭是严厉;直是刚直;刻是苛刻;深是心狠。这样的一个人,好人坏人家人都不认可!到头来皇帝不得不为了对得起天下,亲手杀了这位大忠臣。

 二是 持宠而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由于和景帝的特殊关系,他傲气凌人,目空一切。连丞相、三公、九卿都不放在眼里。晁错仗着汉景帝的信任,不停地提意见,不停地提建议,今天要改革这个,明天要改革那个,而当时汉朝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张无为而治。晁错天天折腾,几乎要颠覆了汉家的治国理念。就在匈奴进犯的时候,他还认为边患不足为惧,诸侯王势力日渐强大,诸侯不削,国本之不存,不同意给凶奴以军事打击,而用和亲的柔性政策来安抚他们。吴王起兵造反后,晁错提出请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谁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他把最危险的事情交给皇帝,最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用脚想想也能想到后果怎么样。

三是太心急,没有对策就匆忙下手 。晁错被杀的原因是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起因就是他提出的是削藩。按说削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件好事。可削藩一提出,却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呢。忠臣不同意、贤臣不同意、太后集团也不同意。担心诸侯王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加强皇权,这确实是好的建议。但他所提出的办法,却有人为地激化矛盾的因素在里面,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不免性急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同的。他也没考虑过诸侯王真的造反,怎么办。吴楚叛乱以后,晁错自己也都傻了,完全没有主张。如国不是太尉周亚夫临危受命,加上窦婴、栾布的支持,景帝能否过得了这一关还真是难说。就这一点看来,晁错差点害了皇帝。

汉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呢

汉景帝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