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论坛在杭州隆重举
发布时间: 2023-07-11

12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湖区人民政府、中国茶叶博物馆执行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论坛在杭州隆重举行。

论坛以“保护、传承、发展、融合”为主题,旨在增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遗产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可见度,引领国内非遗保护热潮,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根据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此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宗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等国内顶尖的茶专家、非遗保护专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相关社区和传承人代表以及来自英国、日本、秘鲁等国家的茶专家出席此次论坛。

嘉宾致辞

展开全文

论坛上半场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许澎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活态遗产是连接人们历史和未来的一座桥梁,也是我们了解并改造世界的途径。非遗和社会凝聚力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它能带给我们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以茶会友,以茶敦亲,以茶睦邻正是这种联系的体现。同时,他肯定了中国对于非遗文化妥善保护所做的工作,鼓励人们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强调代际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横向的,不能把它看成离散的文化或生产活动,同时也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资源,而此次茶非遗项目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它包含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念,对于改善人们身心健康,提供可持续生计,促进性别平等,促进农村发展,保护陆地生态系统,解决纠纷,增进各民族和谐相处,促进地区和平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站在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不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国际层面我们也将积极承担更多的保护责任,完善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首先对出席论坛的嘉宾和所有工作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对于遵循总书记重要指示,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脚踏实地做好茶申遗后半篇文章,他提出四点思考:(一)着力赓续茶文脉,增进文化自信自强;(二)着力拓展茶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先行;(三)着力弘扬茶品格,厚植新时代文明风尚;(四)着力讲好茶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他表示,“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必将再上新台阶,为茶文化传承弘扬和激活转化不断注入生机,让“东方神叶”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谱写更加浓墨重彩的画卷。

学术分享

论坛下半场围绕“保护、传承、发展、融合”的主题,来自中国、英国、秘鲁、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分享,与遗产项目传承人、相关社区代表围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美好生活、经济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中的女性角色以及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分享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进一步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验,促进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茶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鲁成银主持学术论坛并作总结发言。

陈宗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好生活》

陈宗懋以“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好生活”为题,介绍了中国茶在世界的传播过程及当代中国茶产业现状,从茶树品种、茶叶加工、茶的综合利用、茶与健康等多个方面解读茶与当代人们生活的密切关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朝戈金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商业利用》

朝戈金首先为我们解释了非遗保护中伦理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读了从2003年的非遗保护公约到2015年推出的12条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牵动了各方的利益神经,从公约立场理解,商业活动有助于提高、强化非遗从业者的可持续性生计,但要确保相关社区成为主要受益方,对此朝戈金认为茶相关企业和团体需要注意以下七点:第一,明白进入名录是契机也是约束;第二,茶企业不能光想着挤进“国礼”,单纯地做噱头搞宣传;第三,茶叶和相关文化走出去不单是为了帮助茶企扩大市场份额,搞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传播;第四,行业自身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金融泡沫问题、农药残留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第五,保护非遗不是简单保护茶山,茶树,产地,产品品牌,包装等问题,而是保护人的问题;第六,注重整体民众的智慧传承;第七,需要行业的整体、长期规划和指导,对内要能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勾连,对外要以博大深沉的中华文化为底蕴,推动饮茶的习俗。

王岳飞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茶学人才培育传承与创新》

王岳飞首先回顾了中国在申请人类非遗道路上的高光时刻,并介绍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茶人培育经历了“探索拓荒期”“渐进成长期”“快速发展期”“时代新时期”四个不同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愈发重视非遗保护,茶文化也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中国茶叶人才培育迎来快速发展期。在新时期,茶人守正创新,积极申请自主设置茶文化学交叉学科;编纂系列教材和科普读物;通过走进中小学实践课程,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升级茶非遗的教育教学。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维度》

巴莫曲布嫫从三个方面来回应论坛设置的相关主题。第一,正确认识《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是为了有助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对话,从而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并有助于见证人类的创造力。这次申遗工作,成功接续了我国在《公约》框架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长期实践,从社区、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促进了非遗领域的“提高认识行动”,而且让国人和世界再次见证了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和激发人类创造力之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动力;第二,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思考与非遗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一刀切”的解决办法,各缔约国需要进一步厘清并积极思考如何考量保护非遗的经济维度;第三,辨证看待非遗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理念,建立健全以成果为基础的循环监测、评估和管理机制,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充分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政策和方案之中。

沈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茶与文化认同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沈冬梅梳理了茶与文化认同的历史现状并展望其未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茶文化认同:第一,客来敬茶,以茶待客;第二,唐代的清饮法及其文化认同;第三,唐代茶与北方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第四,宋代点茶法及其相关礼俗与文化认同;第五,中国茶的世界认同;第六,茶与文化认同的现状,主要从茶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认同,新式茶饮在年轻群体中的认同,以及茶被引入国礼,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三个方面论述。最后,她说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应该基于正确的历史文化内容,茶文化亦不能外,应该在守正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传统茶文化的优秀内容,并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文化建设、文化传播和全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及品质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韦洁群

“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中的女性角色》

韦洁群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六堡茶的深厚底蕴与保健价值,并强调了女茶人在六堡茶的制作和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从当地茶神“茶箩娘”的民间传说到如今的六堡茶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六堡茶产业链全过程,到处都有女茶人的身影。在广西县级以上六堡茶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中55%都是女茶人,其中一位女性代表祝雪兰作为二十大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曾当面向总书记和总理介绍六堡茶。据不完全统计,苍梧县2万多名六堡茶从业人员中超过7成都是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茶业经济,成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关于目前六堡茶的发展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人才数量不足,女性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平台不多,面临现代科技冲击,她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拓展非遗交流平台,弘扬茶文化;(二)壮大非遗传承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