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心得体会(为什么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信仰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信仰

姚宇:问这问题本身就说明提问者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而信仰和传统文化是两码子事儿!和解?试问谁会闲的对毛笔字产生信仰!对民俗有信仰!对传统图案顶礼膜拜!这调调可笑而滑稽!说句挤兑人的话:能提这问题是不是上厕所时候憋出来的?易中天说中国文化是实用型文化,没错!而且实用型是我们的文化核心价值!不如此中华不可能传承至今,不如此我们必臃肿不堪!为什么这么说?试想一个绵延了几千年没有断绝的文明,每个时代会产生多少文化?每种文化又会有多少自身的演变?正所谓千变万化!但我们应该知道,每一种文化的生成都是由着它那个时代人的需求的,当时代变了,需求也就变了,文化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实用”的本质。这里没有信仰什么事儿,是个纯技术性问题。

我的“太极道”是研究武术做武术专题的打个比方:青铜兵器过渡钢铁兵器时,青铜兵器会被汉帝国毫不留情的抛弃。当热兵器时代来临时冷兵器会迅速推出战场。这是个残酷的事实。大清朝挥舞长矛冲锋时绝不是因为对文化的信仰和情怀,只能算是封闭的疫症而已!

综上似乎讲实用是有贬义的,非也!实用并不代表抛弃,而是选择机制。所谓优胜劣汰!好的留下来,传下去。不会丢而且代代相传永不断决。比如:天干地支,四时节气。这是已知的中国文化在没有文字时就有的经典。清明节下着雨不去上坟的不多吧?春节不团圆的也是少数!出题者担心毛笔字以后没人写了,我觉得这纯属多余。你担心的这事儿自打有了毛笔字到今天就没一天断过,你凭什么但这份儿心?理解谬误!再强调一下: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实用型”就不可能把有用的扔了。换句话说,没用的中国人肯定也不留着过夜!比如榻榻米,和服,相扑之类,中看不中用的形式感!没错有个别国家保留了这些千八百年前咱们的东西,让咱们今天还能和历史连接起来。但是真把您揣成五百斤的大胖子,我不知道您干不干?我觉得在娱乐这件事上,对中国人来说打麻将肯定比相扑更有意思!选哪个文化保留?扔哪个?一目了然!

另外出题者把文化和手艺搞混了,文化没丢,手艺确实失传了很多。但以上我也说得很明白,手艺是最实用的选择了,虽然有人做了保留手艺的大量工作,对历史研究来说是有益的,但这和人们现实生活来说关系不大。所以丢了的也不用可惜,因为中国人足够聪明,假如有一天真的需要这个已经丢了的手艺,再找回来也不难。为什么?

再举个例子:《越绝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造青铜剑五口: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这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剑发展的巅峰,也算是世界青铜剑的巅峰了。但是很快秦亡之后青铜兵器就突然消失了,直至今天只能从出土文物中窥看其风韵,可惜都是铜锈青绿色,已无从考证越绝书中记载的神奇华美。那么这应该算是彻底丢失的超一流浇铸技术或者成为文化遗产也行吧。有意思的是2012年前后我的一个朋友,吴越之地今绍兴市人朱利尧,用了几年时间竟然把这个东西恢复了出来,竟和越绝书中描述的一模一样。越绝书原文:“

如芙蓉始出,观其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钧耶。”

这如诗歌般的词藻描述的是青铜剑特殊的花纹,而这花纹两千年来第一次展现在我眼前时,如今忆起仍有一丝恍惚。后来我专门拍了一部片子叫《越绝神剑》在CCTV播出。

以上案例可以再次证明,中国文化的传承核心是实用型,当它失去时是它改失去的,当需要它自会有人再次把它找回来!

以上观点来自“太极道”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回答了人怎样才能做到“不朽”的问题。信仰,关乎人生的终极追问,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朽”本质解答的就是到那里去的问题。因此,他当然是中国人的信仰。对于“三立”,儒家虽然解释和提倡的较多,三立,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但“三立”的文化意含,在现实的理解上,并不一定百分百是“儒家信仰”,它只能是“中国人的信仰”。既使是在今天,立德,立功,立言以追求不朽的精神,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依然不过时。

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当时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人怎样才能不朽展开了讨论。范宣子说,晋国的祖先,在夏商周三代都是贵族,他认为,一个家族,可以绵延几百年,上千年,这就是所谓的不朽。叔孙豹认为,这不算是不朽,只能算是“世禄”。对于不朽,他是这样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恶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就是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我之所以说,三立,是中国文化信仰,不全是儒家信仰,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当叔孙豹提出三不朽思想的时候,孔子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儒家的“三不朽”只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儒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时候,是做过改造的。“三不朽”中,和“德”“功”“言”三个方面,不是平行的。太上是德,其次是功,再次是言。也就是说,三立中,以德为先,有德必有功,有功必有言。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这个逻辑的背后还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思想,不仅仅是儒家的观点,道家也同样。

道家与儒家哲学是有所不同的。在基本理论范畴上,道家的建构是:道、德、仁、义、礼。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其中的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做为主体的人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仁与义,是德的具体方面,礼是行为的规范。从“道”到“礼”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少,越来越具体。这是老子的道家。

儒家的建构与之不同,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文化的《狂人日记》中说,打开历史,在仁义道德的缝隙中,看到了吃人。鲁迅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的眼光自然是准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道德”,仁和义,是高于道和德的。也就是说,不符合仁义的道,儒家不认为是道,不符合仁义的德,也不是德。这就把道德的范畴缩少了。因此,造成了儒家思想内在矛盾。

“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看,道家的理论更科学合理。只有做事合乎道,才算是有德,而儒家认为,只有做事符合礼,不违仁,才算是有德。比如刘邦许多做派不符合儒家之道,但刘邦能打下天下,一定是符合了某种规律,这就是道。

儒家的思想,后来成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从政治上对于三不朽的具体操作中,看出后世儒家与古代思想的不同。比如,皇帝庙号,祖有功,宗有德。这时,功的地位,已经在德之前了。这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宋明之后,儒家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的知识分子,只能在现实政治的锅里舀点汤喝。于是,立德立功,与他们的关系就很少了。他们的不朽之道,只剩下立言一条了。明清之时,战场立功的,可以封公封爵,而文人取得富贵的路子就很窄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依然是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因为儒家思想把三不朽的秩序打乱了。使得“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在事实上变成了“外王内圣”。一个智力和能力都一般的人,接了上代人的班,当了领导,于是,他也就成了圣人。这种秩序的颠倒,成了中国封建制度最后灭亡的内在原因。

但三不朽的思想,,现在依然不过时。立德,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功,是在立德修身的基础之上,有了能力之后,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立言,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于后世,使子孙后代在祖先的思想滋养下,生活的更好。一个人,只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任何一点,就可以流芳千古,成为不朽了。

追求精神的不朽,这确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信这个了。只相信金钱和权力了。那还能算是中国人吗?

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邻居姐姐,今年56岁,经常扫楼道,不是只扫自己家门口的,而是从七楼一直扫到一楼门外,她家住二楼,门口放了好几把笤帚,就是准备扫楼道的。

她每次都是先撒上水,再扫,偶尔也放点84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