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一览图(中国人的姓氏起源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根据史学家的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边,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据说,氏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氏的大量出现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了。另外,诸侯国又对国内的官员进行分封,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据研究,中国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中国姓氏的来源中国姓氏的来源形式众多,情况复杂。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如鲁姓、杜姓、杨姓、董姓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姓、牛姓先人的爵位、官职: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职业、技艺:如陶姓以事为姓:如松姓以次第为姓:如伯姓、孟姓帝王赐姓:如郑因避讳、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求姓姓氏的使用与演变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将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的为4000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个。现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氏2900多个,双字姓氏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见。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在汉族中,平均每32万人共享一个姓氏。中国姓氏的演变有一些规律:在音节上,由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化。在用字上,由粗俗纷杂向脱俗规范转变。在字形上,由繁向简转化。姓氏的等级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这就是门第观念。门第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现象,形成了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后来虽然没有如此严格,但是这种看重门第的观念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直到近代这种观念才被打破。现在列举很多人的姓名时,只按照姓氏笔划或者姓氏的拼音顺序排列,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少数民族姓氏中国的少数民族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历史上,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后来为了使用简便,许多都改为了单字,少数使用两个字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姓氏。比如苗族的刀姓等。

中国所有姓氏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