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毛遂自荐在当今仍有作用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毛遂自杀?看到这个标题着实吓了一跳。可以肯定,史书中根本没有题干所说的“桥段”,一定又是文学作品惹的祸。毛遂在历史上不是大人物,没有单独的传记,《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完成联楚抗秦的合纵任务后,毛遂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创造了两个成语的毛遂

毛遂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的故事竟然创造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兵围邯郸,准备一口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赵孝成王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联合魏、齐、楚等国合纵抗秦。承担联楚的重任,就落在平原君赵胜的头上。

赵胜计划带二十位门客同行,可是挑来挑去,就挑了十九位。就在赵胜很失望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赵胜都不认识毛遂,以为他是新来的门客。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数千,不认识是正常的。

当毛遂自报家门,说已经入府三年时,赵胜充满了失望,一个吃了自己三年饭的人,自己都不认识,一般来说,此人就是平庸之辈!合纵大事,这样的人去了也是公费旅游。

可是毛遂不服气,他说,脱颖而出需要把锥子放进布囊,您以前也没给我这个机会啊,现在请你把我放进囊中,你就会看到我如何脱颖而出。

平原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然你那么有勇气,那么自信,那就试试看吧。不想,毛遂真不是一般战士,在楚国大殿上,挺身按剑,吓得楚考烈王气短三分,赶紧签字画押。一场外交,竟然靠毛遂看似唐突粗鲁的行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由此诞生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

毛遂的身份探秘

毛遂何以敢跟楚考烈王“动粗”,其实这跟毛遂的身份有关。毛遂是平原君赵胜三千食客中的一员,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食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服务于食主,同时靠食主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春秋战国的门客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比如义士豫让,助秦变法的商鞅,秦末丞相李斯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历史巨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似过着“乞讨”生活的门客群体,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人物?这就跟西周的宗法制有关。这些门客统称为“士”,“士”就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按照宗法制规定,贵族阶层的政治遗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孙只能逐级降格。王的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儿子当卿,卿的儿子当士大夫,士大夫的儿子就惨了,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爸的政治遗产,剩余的儿子们一无所有,成了平民。

这些贵族后代的平民就是“士”,或者称没落贵族。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附权贵。为了生存的需要,“士族阶层”练就了一身本领,这就是他们寄生的法宝。

毛遂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儿子毛公,按照宗法制,到了毛遂这里,他就成了平民。跟其他的“士”一样,他需要寄生于食主。“士”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士,如商鞅、李斯,一类是武士,如豫让、毛遂等。武士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游侠,如荆轲。据考证说,毛遂的剑术非常高超,能做到十步以内一剑封喉!

难怪楚考烈王一看到按剑而入的毛遂,立刻气短。虽然毛遂拔剑相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个群体的威力,楚王不可能不知道。哪怕为了楚国,楚赵合纵也是必然,楚王无非是讨价还价而已,毛遂的作用就是防止节外生枝,打掉楚王要挟的幻想。

在人家的地盘上,勇于顶着不测的威胁,挺身而出,毛遂没有辱没武士的高贵血统!

伟大的毛氏家族

毛遂后人有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还有中华文化史上两位巨人毛亨、毛苌叔侄。

毛遂的五世祖毛公,在随武王伐纣后,被封在巨鹿,建立毛国。后来毛国被晋国所灭,毛氏有一个分支逃往楚国。如今的江苏毛氏和湖南毛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人,包括毛泽东。

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毛亨和毛苌。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著作《诗经》,就是由毛亨和毛苌叔侄俩传承下来的。《诗经》最早由孔子修订成书,由孔子的弟子们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毛亨。

很不幸,毛亨碰上了焚书坑儒,《诗经》在毛亨逃往的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直到西汉建立后,书禁重开,毛亨和侄子毛苌重新整理《诗经》,并授徒传承。所以,我们我们把《诗经》的这一支学派,称作《毛诗》学派。

当然,除了《毛诗》外,还有《韩诗》、《鲁诗》等,都是焚书坑儒的产物。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指《毛诗》。

作为毛氏家族的始祖,毛遂如果看到毛氏后人,如此群星璀璨,当在泉下含笑!

毛遂自荐在当今仍有作用吗

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身为战国四公子的赵国平原君赵胜更是门下食客数千之众。 由于门客众多,有一些人虽寄食赵胜门下,赵胜却并不熟悉了解。

秦赵长平之战后,围困赵国都城邯郸。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毛遂自荐随行。至楚后,毛遂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建立了功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任何时候,机会都需要争取,而不是一味的等待。战国时的毛遂和现今社会的你我都需要多一些自信,多一些争取和努力。

毛遂自荐中的毛遂是邯郸人吗

谢谢提问!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毛遂是地地道道的邯郸人。毛遂自荐这句成语典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意思是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是一句非常正能量的成语。下面就介绍一下成语的主人公毛遂先生。

毛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就是我们的邯郸老乡。公元前258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秦国进攻邯郸。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去向楚国求助,赵胜准备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块去。找了十九个人时感觉没有理想的人选了,这时毛遂就自己推荐自己,愿意前往。赵胜说:“贤士处世,譬若锥处囊中,期末立现……先生请留”。毛遂说:“今日请处囊中,使遂早得脱颖而出。”赵胜终于应允。到了楚国,人家未置可否,就是不表态,同去的人一筹莫展。这时候毛遂挺身而出,按剑而上,一面以“十步之内王命即可悬之于遂手”相威逼,一面又以严正的言辞剖析道理,终于使楚王答应为盟,从而完成这次使命。赵胜认为“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回到赵国以后,就把毛遂拜为上客。后来“毛遂自荐”传为美谈。而毛遂墓就在邯郸广府古城的西南方向,成为如今的一处旅游景点。

毛遂自荐是什么意思_成语故事解释麻烦告诉我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 【释义】毛遂: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

表示自我推荐去完成某项工作、或承担某项任务。【近义;反义】自告奋勇;自惭形秽 自愧不如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有三千多个门客。有一次,秦军攻打赵国,将赵国的都城围住了。赵国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说服楚国和赵国联合抗秦。毛遂说:“因为我这把锥子,没有被您放进口袋里。如果把我早放在口袋里面,可能早就脱颖而出了。”平原君见他果然谈吐不凡,高兴地答应下来。平原君到了楚国,双方谈判很不顺利,陷入了僵局。在关键时刻,毛遂拔剑上前,向楚王说明了利害关系,楚王经过思考,认为毛遂说得有理,最后答应了和赵国联合,发兵抗秦。

历史上有哪些人也毛遂自荐过

历史上毛遂自荐的名人很多,列举一二:

1邹忌拜相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威王耽于享乐,不理政事。群臣不敢进谏。齐国人驺忌听说后,决心面见齐威王。以琴打比方,成功地向齐威王说明了国事的重要性,并由此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