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有没有吃过鲸肉?美国鲸油危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古人有没有吃过鲸肉

中国古代南方沿海地区会捕鲸食用,搁浅的鲸也会被分食,这是靠海吃海的生存之道。

鲸肉是指鲸类动物的肉,目前,只有日本、挪威、冰岛、法罗群岛、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阿拉斯加土著、西伯利亚的楚科奇人、加勒比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印尼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还在食用鲸肉。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全停止了捕鲸活动,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里,蓝鲸、抹香鲸、座头鲸、布氏鲸、灰鲸等14种鲸类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还有20多种海豚和喙鲸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在国内肯定是没人敢吃鲸肉了,有人在国外品尝过鲸肉,认为其很难吃,肉又老又粗,还很腥臭。

但在古代,养殖技术低下,吃野味是普遍现象,野生动物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巨型的野生动物简直就是移动肉仓,我以前就翻出过一些古人吃大象肉的记载。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

唐代段公路《北户录》也记载:“循州、雷州皆产黑象……土人捕之,争食其鼻。”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也写道:“象肉以鼻最美,故人多谋之。”

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古人会捕猎大象,且会食用象鼻子,认为它是大象身上最美味的部分。

既然大象鼻子都能被端上餐桌,那古人会不会对鲸肉下手呢?

当然也会,毕竟靠海吃海是基本的生存法则,鲸类普遍体型较大,虽然难以捕捉,但是对搁浅后的鲸,古人丝毫不会浪费,肉、油脂和骨头都会被利用。有学者参考地方志书、地记、文人笔记等史料,发现中国史上记载下来的鲸豚搁浅事件总计176起。其中,东海海域发生的搁浅事件高达112起。这些鲸搁浅后,大部分会被附近的居民割肉分食,脂肪会被拿去制油,骨头拿去当建材。海盐县的方志记载居民割取鲸肉后运至市集贩卖,晋朝郭璞注《尔雅》中就有熬制鲸豚油脂的记载,《海门县志》记载有乡民用鲸骨作桥,象山县的祠堂用鲸骨作房梁。

《谏书稀庵笔记》:“海畔偶见大鱼,长数丈,目无睛,奄然待毙……远近村氓,分食其肉。”

清康熙十二年《黄县志》记载:“䱜:海鱼之最大者,形如丘埠,其肉可以煎膏油,其骨可以作桥梁屋栋。”

乾隆二十三年《掖县志》:“小石岛出大鱼一枚,长二十四丈,生而无目,速近兢持刀割取,集至千人。”

清人朱翊清的《埋忧集》记载,乾隆年间,乍浦海边搁浅了一头大鲸,长数十丈。人们争先去割肉,结果鲸一翻身,压死了数百人。一翻身压死几百人太夸张了,但分食鲸肉这事应该是真实的。

除了分食搁浅的鲸之外,古人还会主动捕鲸。

雷州半岛的外罗,就是我国著名的捕鲸之乡,自明朝起,雷州半岛一带捕鲸产业已初具规模。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雷州府上贡鲸油就达到3184斤28两4钱。据《广东通志》、《雷州府志》等相关史料上的记载,明末清初雷州半岛的外罗、新寮一带捕鲸船多达百艘,仅新寮六湾村就有30吨级帆船10艘,捕鲸者上百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徐闻县的鲸油上贡跃居雷州府首位。

不过,纵观整个古代,鲸肉一直都是非常小众的食物,在古人的餐桌上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毕竟鲸搁浅事件不是常态,我国古代的捕鲸规模一直很小。1980年9月我国在国际捕鲸管制公约上签了字,自1981年起完全停止对鲸类的捕猎。

美国鲸油危机

提起美国鲸油危机,那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鲸油,就是人们利用鲸鱼的皮下组织,内脏熬煮出来的油脂,鲸油是重要的照明材料和工业用润滑油,进一步深加工还可以制成食品和肥皂。鲸油作为照明用,无味无烟非常好用,所以人们趋之若鹜。

美国人从1760年就开始在船上架锅熬炼鲸油,直到20世纪,人类杀死了大约400万头鲸鱼,鲸鱼的数量急剧下降,鲸油作为照明等用途,人们用鲸油竟然成了奢侈的生活,鲸油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

在美国内战前后的一段时间,鲸油的价格上涨了近六倍,鲸油的供给好像永远不能与需求增长同步,捕鲸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是因为海洋鲸鱼急剧减少导致的。

捕鲸作为当时利润最高的营生,据资料介绍捕获一头鲸,给每位船员带来的收入相当于陆上工人半年的工资,1846年的前后,美国有近一半的渔船都在从事捕鲸作业,这时的捕鲸业已经成为了美国的支柱产业,好景不长,由于鲸鱼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鲸油价格高企,人们已经用不起鲸油了。

大约在1850年以后危机就出现了,鲸油的价格一日三涨,鲸油的供应难以为继,这应该就是美国的鲸油危机吧。

这种影响不仅是民用的影响,也很快的波及到了工业领域,人们急需要用新的能源来代替鲸油这个东西,这时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石油。

石油是人们早已发现的可以燃烧的物质,石油燃烧会有大量的黑烟,会有相当的刺鼻的气味,照明效果也不好,但对照明燃油和工业用需求的强大,美国和欧洲的化学家们就开始研究,从石油中提炼照明和其它工业用途的轻质成分,1854年美国科学家亚伯拉罕盖斯勒,申请了这个可以用于照明和其他用途的专利就是煤油,这个新产品很快就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地区和纽约等得到了推广应用。

当时的石油是从地表上手工收集渗出的地表石油,难以适应大量进入市场的需要。

直到1859年的8月27日,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有个名叫德雷克的人,主持的一口石油钻探井,下午收工时钻井钻到了21米深,突然钻头又下落了约15厘米,而第二天这口油井就产出了30桶大约四吨的原油。

这是世界上第一口用机器钻成,并用机器抽油的油井的诞生,因此1859年的8月27日称为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日,而后又诞生了炼油厂等。

鲸油危机和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应该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的滥觞。

日本为什么捕鲸并售卖鲸鱼肉

因为有钱赚啊!

熟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日本自古以来,就是靠打鱼起的家,捕鲸也是其生计之一。

鲸鱼可全身都是宝啊,鲸鱼的脂可以用来制造润滑油;肉可以食用。

最重要的是捕鲸养活了十多万的日本渔民,一旦停止捕鲸,他们就将会失业。

所以我总结,日本热衷于捕鲸鱼并售卖鲸鱼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已经将捕鲸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早在17世纪的时候,那些善于捕鲸鱼的日本男子乘坐木船到海上进行捕鱼的活动,多人将鲸鱼围住,将它杀死之后运回到岸边。
在20世纪初的时候,捕鲸鱼的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比如汽船,电动工具等,捕鲸鱼的效率大大提高,由长久以来的捕鲸鱼行业已经演变成了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

第二,日本人喜欢吃鲸鱼肉,这还要从二战那个时期说起,二战期间,鲸鱼肉作为一种战备粮,为当时在战场上的日军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物质,在二战之后,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又为日本百姓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蛋白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吃鲸鱼肉也成为了日本饮食的重要的部分;

第三,鲸鱼全身各部分都可以被利用,除了食用之外,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捕鲸鱼代表着巨大的利益链,通过捕鲸鱼和售卖鲸鱼肉可以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第四,捕鲸鱼是一种政治行为,在日本社会中,农渔是日本两个很重要的行业,对于执政的党派来说。

这两个行业是选票的主要来源,如果政府反对捕鲸鱼,则会失去很多的选票,再加上坚持捕鲸鱼这种行为代表日本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冲击了欧美的双重标准,也是对抗欧美政治态度的一种方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