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范仲淹的范氏义庄,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过去义庄是如何存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范仲淹的范氏义庄,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谢谢邀请!

范仲淹优乐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著名的诗句,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变革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除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心系百姓,为民着想的名臣好官。

范仲淹作为封建时期的大臣,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百姓的幸福出力,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忧乐思想”成为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范仲淹的博大精神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出生在北宋初年的苏州吴县。他的父亲范墉是一名基层的官吏,在范仲淹两岁时因病去世了,范仲淹的母亲带他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并没有因为这一变故而颓废,而是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性,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折树枝在沙土上教他识字,长大以后,他告别母亲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舍,一心苦读。

靠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聪明的天赋,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从政之路,中进士之后他奏请皇帝批准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范仲淹在从政之路上经过不懈努力,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职参知政事,做到宰相位置,发起“庆历新政”,成为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变革家。

范仲淹一生在多处为官,为官之时一直奉行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每到一处都大兴利民工程,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当时还受到很多名臣权贵的高度赞誉,在宋代名臣中可谓是首屈一指。

范仲淹的义庄之举

范仲淹在成为达官贵人的时候,周边的人劝他在大城市购置资产,因为其他的人达到他这个地位时都开始在大城市里购买了房产,可是范仲淹不为之所动,他没有忘记他的“后天下之乐而乐”,若是独自享福而忘记了族人,日后还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

范仲淹生性节俭,每当族人、亲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伸手给予帮助,他教导他的儿子范纯仁也要这么做。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时,范仲淹在杭州做官,距离他的老家吴县很近,范仲淹与族人的来往更为密切,他与胞弟范仲温等人商议,用自己为官期间的积蓄购买了一千亩良田,收取租子,这也是所谓的义田,后来他又靠这些义田为基础开设了义庄。

义庄就是他的慈善之举,他靠义庄接济贫苦族人,还制定了义庄的管理度,管理义庄的人必须要遵守。义庄同时还鼓励宗族子弟大力学习,参加科举,创办了义学,这也是范仲淹又办的一项利民之事。

范仲淹义庄的后世之名

范仲淹的义庄、义学在后世都长久不衰,在宋英宗时期,曾下诏帮助解决范氏义庄遇到的问题,并将诏书刻石以告世人。不仅是在宋朝,在后世其它朝代中义庄都得到发扬光大,康熙和乾隆皇帝还曾为义庄提名。

范仲淹的义庄为当时的慈善事业设计了一套科学、严禁的制度体系,无论以后朝代如何更迭发展,都能够确保这项事业得以持续发展,同时,范仲淹还重视文化认同、道德建设,物质帮扶和文化帮扶、教育帮扶多管齐下,从而使慈善事业实现了永续发展,他的这一套做法的许多地方在现在都值得借鉴。

我是松头土豆,为你解读历史事件。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过去义庄是如何存在的

现代同样有义庄,现在香港就存在义庄,其实义庄跟现在的殡仪馆停尸房差不多,在殡仪馆停尸房或者医院太平间里面,作用就是跟过去的义庄是一样的,现在香港有比较出名的东华义庄,不少重量级人物去世后都把尸体暂时存放在这里。

真正的义庄其实开始并不是存放尸体的,最早的义庄其实是一种慈善机构,在北宋年间出现,最开始是以家族形式存在,主要的作用就是给族群内的人提供帮助,比如说给需要的人提供吃住,给家族中需要的人提供田地租用房子租用等等,最早义庄就是慈善机构。

后来发展变化成为停尸地,其实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停尸地,属于是一些人去世暂时没办法埋葬,义庄会专门提供一个地方用于停尸,同时还会有人专门看护,给尸体上香祭拜,同时还具备一些防腐的方法,能让尸体长期保存,说白了义庄的慈善方式就是活人死人都能提供需求。

香港现在就是有义庄,叫做东华义庄,当时刚刚死没有多久的澳门赌王就把灵柩存放在东华义庄里面,香港的义庄刚刚开始也并不是放死人的,只是给到香港谋生活的人的一个落脚点急救站,给一些到香港谋生的人进行生活上面的救助,也是属于一个慈善机构。

后来因为一些社会的原因,去香港谋生的人意外死亡,在香港没有地方下葬,而且思想里面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影响,尸体不能抛弃在外面,也不能轻易埋在外面,因为落叶归根的思想存在,死了只会要埋回自己家乡,所以这些慈善机构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存放尸体的地方,这个就是现在口中的义庄。

其实这个义庄只是过去义庄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义庄,过去最初的义庄是给困难的人提供暂时性帮助的慈善机构,后来慢慢才变成被人们认为是存放灵柩的地方,曾经的其他机构已经脱离出去甚至消失,留下来的存放灵柩的地方成为了义庄最后的保留,当然现在香港东华义庄并不是普通人能进去的。

停尸义庄并不是说免费的,而是要交存放尸体的租金的,每个月多少钱这个要看你存放的位置跟级别,现在香港的东华义庄,里面存放的灵柩跟骨灰其实并不多,加起来也才几十个,不过里面并没有普通的贫民,而是都是一些非常有身份的人物,义庄的意义也从曾经的慈善机构变成现在的特殊机构。

古代一些人死了之后,为什么要把他们的棺材放在“义庄”

过去人死了讲究叶落归根,只有回祖坟入族谱,才能享受后代子孙的香火供奉,没有家族的庇护就是孤魂野鬼的,古人的家族观念是非常复杂的,家族又重视血统的纯粹,家族观念的延续,家训家谱家族这是社会的一个稳定的基础,死在外地的不能随便入土的,放在义庄暂时存放,有机会运回本地本家祖坟才能入土为安!

范氏义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现代可从中借鉴些什么

氏义庄在创立之初,范氏父子不仅将毕生积蓄悉数投入到义庄的运营之中,他们还亲自为范氏义庄制定了详尽的庄规,并设计了完善的组织与架构。无论从钱物的发放,到对仓房、田地的管理,及对管理者的监督等,都有具体可操作的规章相对照。

范氏义庄组织架构

在他们的设计下,范氏义庄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有效分离并相互制约,同时也得益于历朝官府对范氏义庄的扶持,从1050年开始,范氏义庄得以延续超800年之久,在清末宣统年间,“范氏义庄”义田达到了5300亩的巅峰。

在此期间,在义庄的庇佑之下,从范式族中走出的人才源源不断。其中,宋朝中进士者22人,明朝中进士者30人,而到了清朝,仅顺治时期就出进士12人。

范氏义庄开启了古代慈善的一个新时代,成为各地官绅效仿的对象,但只有范氏义庄延续如此长久,我们从范仲淹临终前留给子孙的百字家训中也可见一斑。

范文正公百字家训

《宋史》中对其评价道:“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于此。”这其实就是对范仲淹最大的肯定。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无数如范仲淹这样的名臣贤士,也正是因为这些先贤的存在,我们如今才能继承到如此璀璨的文化瑰宝。

而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要继承而已,更要去发扬,去传播。这——才是我们后世子孙,对他们所留遗藏的最好传承。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