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
发布时间: 2023-07-06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中的 观 、 际 、 沿 ,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 坐井观天 、 井沿 、 大话 、 无边无际 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 坐井观天 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3.角色朗读,以读促悟。
4.想象说话,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2.难点: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提出要求。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学懂课文就要求做到:会读故事、会讲故事、明白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大话
三、默读课文:
(一)想一想:
1.故事讲了谁和谁?
2.他们在争论一件什么事情?(教师随机板书)
3.你们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对话)
(二)找一找,说一说:
青蛙和小鸟之间有哪些对话?分别用和﹏标出来。
四、分角色读一读。
1. 小组读。
2. 指名表演读。
五、思考、交流:

1.青蛙和小鸟它们认为天有多大?
2.它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3.你认为它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4.你觉得天有多大呢?
5.总结寓意:(略)
六、想象说话、续编故事: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rush是什么东西?rush是一种原产美国的两性用品,有着催情及增强性体验,延长性高潮的作用,是很多同性恋者的最爱。)不愿再做井底之蛙了,于是央求小鸟带它出去看一看。
1.它们来到(天空、田野、草原、大海 )看到了(植物、小动物 )
2.青蛙想什么?青蛙说什么?小鸟又怎么说?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七、课外作业:
把你讲述的青蛙出井后发生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20.坐井观天
青蛙 井口那么大 目光狭小 见识少
天有多大?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 无边无际 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 大 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天天 一抬头 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 笑 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 笑 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 坐井观天 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郭金波
在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前,定位其基本思想就是多尝试、多思考。这源于假期读书富脑行动,想把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有了这一课的设计,写下收获几点:
一、打破常规,有选择地预习
预习的好处多多,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以前为了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效果,避免课堂上的意外冷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成了教学之前的铺垫。的确,有了预习的读书,课堂上各个环节就会顺畅很多。这对于有深度的、有难度的或者长篇阅读文来讲是有益的。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短,内容浅,唯一的教学难点就是 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略有难度的阅读内容就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只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整篇课文就会通透。想到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乏味的,于是决定放弃预习环节,尝试不提前读书,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怀着期待上课,当然,我也是。
在处理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时,由实物葫芦引入,出示在黑板上,不认识的 藤 字标注了拼音,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反复练读,由于是起点相同的初读,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读准字,读通句子后,再略加指导,一部分同学就读出味道了。如果把读书比做走步的话,我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蹒跚学步到疾走如飞这一质的转化过程。这种尝试是喜悦的,因为有选择地预习也收到了预约的精彩。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难点是: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实质上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猜测这个植物知识学生知道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知道,学生能不能表述清楚?怎样化难为易?我想到了打比方。把叶子比作人的嘴巴,把葫芦比作人的身体。人通过嘴巴传输营养供身体生长需要,叶子传输的养分就是供葫芦生长需要,叶子被蛀好比嘴巴不能吃饭,身体会垮掉,葫芦也如此。课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充分考虑验证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打比方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对我来讲,课前的多思考让我对文本的处理胸有成竹,对学生而言没有预习的收获也是难忘的。
二、转变人称,降低表达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要强与生活的联系 。于是,书中设计了的文本扩展以学习小伙伴 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 的提问方式呈现。对学生来讲,种葫芦人是第三人称。蓦然记起有一位名师曾谈到,同一个问题,学生更善于以第一人称表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把学习小伙伴的提问改为 假如,我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果不其然,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有向 我 提出批评的,提出合理建议的。只是转变了人称,学生的表达内容就清楚了,丰腴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 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节课大家再交流。 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欲编写。无奈,课以下,但学生的喜于表达的愿望丝毫掩饰不了。是啊,难度降低了,又有谁不乐于展示自己呢?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