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习俗或活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习俗或活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已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节日与水、火、歌有关。

比较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主要以赛马、摔跤增添节日氛围。傣族的泼水节,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洲。回族的斋节,据说是一个考验人的毅志的一个节日,一些人在固定的时间吃一顿饭后,喝够水、抽够烟,要坚持很长时间才能喝水、吃东西。傈僳族的刀杆节,主要在云南怒江州。彝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在云南楚雄、昆明石林比较热闹,人们通过杀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来庆祝。还有大理白族的三月街,丽江纳西族的三朵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苦圪圪节,佤族的摸你黑,壮族、苗族、水族的三月三对歌节,藏族的酥油花灯节,德宏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侗族的芦笙节、花炮节,等等。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又新滋生出一些节日,有啤酒狂欢节、抢鸭子、斗牛等节日。一个个节日都有着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或纪念人,或纪念物。如今,都变成了一种休闲、美食、旅游和狂欢,也象征着祖国富强,人民安康!



少数民族怎样过年的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时,在外工作的人们都会停下忙碌的工作,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

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就特别的开心,有好东西吃、好看的衣服穿、走亲戚串门,拿压岁钱。我们这边因为靠海,所以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自己做“鱼丸”吃,然后舞龙,自己做火把晚上爬山。

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不一样,那么少数名族是什么过年的呢?

藏族

藏族的朋友是按他们自己的历法过年,藏族和汉族农历相差不远,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

藏族过年的习俗是在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把脏水往西边倒掉,寓意着这些脏东西跟太阳下山而消除,以表示辞旧迎新,万象更新。

在除夕这天,他们会举行盛大又隆重的“跳神会”。大家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吹着海螺、敲着打鼓唢呐等乐器,然后载歌载舞,驱邪降福、辞旧迎新。等到晚上,大家吃着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

大年初一,妇女们回去河边或井边背“吉祥水”,背这水象征着吉祥如意。此时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己的红桌上摆上“竹素其玛 ”(类似汉族人的五谷丰登),一头装满麦粒,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寓意着五谷丰登。

在春节期间,藏族人民也和汉族的人一样,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送哈达,年青人会聚在一起举行射击和赛马。等黄昏时,大家围在一起跳起“锅庄、弦子舞”直到入夜。

壮族

壮族的春节跟汉族的时间是一样的。除夕晚上,他们会做好节日时所吃的饭称为“压年饭”,有部分的壮族地区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还有弄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

等大年初一时,大家天没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妇女们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准备开始一年新的美好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夜布依族人们会在水塘边通宵守岁,一到天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的打水。如果谁能挑到第一担的水,那么她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为“红、蓝、黄、白”四旗人。过年时,红旗人会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贴黄挂旗,蓝旗人贴蓝挂旗,白旗人贴白挂旗。贴在门上的这些挂旗颜色鲜艳亮丽、图案优美,象征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侗族

侗族的同胞们在春节过年时,流行一种叫“打侗年”的群体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侗族的这个活动比团拜更热闹更激烈。

活动一般是有两个村庄共同举办的,两村的代表队伍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比赛,活动开始后,村庄的观众,伴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尽情的享受过年带来的快乐。

苗族

苗家人把春节称为“客家年”,过年是每家每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祝丰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无扶风的。他们唱着《开春歌》,寄托着对春天浓浓的情谊,歌词中有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大意。

蒙古族

蒙古同胞除了除夕时要吃“手把肉”外,过节方式和汉族差不多,一样吃饺子、放鞭炮。初一凌晨晚辈就会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蒙古的青年男女就会骑马他们的骏马,穿梭于各个蒙古包,向长辈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喝完酒,青年男女们还会进行赛马比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大家都在过年期间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家里的老人、小孩、亲戚、朋友开开心心过上一个幸福的春节。

以上只是举例几个少数名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有56个名族,无法一一写全,还请见谅。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