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里巴人简介(成语「下里巴人」中的「巴人」是什么和重庆人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成语「下里巴人」中的「巴人」是什么和重庆人有什么关系

(下里巴人),在长江南岸都流行。(哈死扒银)是赣语。(下里巴人)是湘语或川语。意思是同意的。

(下里巴人 )与重庆没有关系。南方多雨水,种水田,脏东西(泥巴),扒在身上吓人,这就引有起这个口语,脏东西扒在身上吓死人了。

演化的范围广,(下里巴人)象征着肮脏,吓人的事物。

为什么土家族的祖先把白虎作为唯一的信仰图腾呢

在土家族文化中,廪君被公认是土家族人的先祖,白虎是土家族人唯一的图腾。古代巴人是今土家族人的重要祖先之一,巴人为何奉廪君为共同的先祖?白虎为何是巴人唯一的图腾?我们先介绍一下廪君,然后介绍一下巴人。


第一,巴人先祖廪君,原名巴氏子务相。最早记载于秦汉时期的典籍《世本》之中,《世本》记载:“廪君之先,出自巫诞”,可惜的是《世本》并未交待巫诞是何人或者为何种意思。著名神话学家袁珂认为巫诞极有可能就是命为诞的巫师,因为《山海经》里记载,巫咸、巫罗、巫谢等均为巫师的简称。在《世本》中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谭氏、郑氏,皆出五落钟离山。廪君名曰务相, 姓巴 氏, 与樊氏、谭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穴 ,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独中之,众皆叹。廪君又射杀盐神女部落,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遂以人祠焉。”从《世本》的记载来看,上古时代廪君为巴姓之主,与其他四姓争神(争王),廪君战胜四姓首领,因而统一了南方,成为了夷城之君,四姓都来臣服。廪君死后,其魂魄化为白虎,因此人们便从此建立祠堂祭祀他。这就是巴人先祖廪君的事迹,以及白虎崇拜的由来。


第二,为何从伏羲的重孙后照开始,就有了巴人这个概念呢?巴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何要取这么个名字?这里有两种解释最为权威,一是伏羲的重孙后照出生之后,正值炎黄时代,后照所在的东夷集团受到炎黄部落的东扩而日渐式微,一部分被迫南迁,来到了江南投奔三苗集团。后照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南方的,他率领东夷集团子民来到了三苗腹地洞庭湖地区。此地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有大蛇出没,《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南方有大蛇名为巴能吃大象,三年才将大象骨头吐出,巴蛇吞象的成语便来自于此。由于巴蛇不仅吞象还吃人,刚刚抵达南方的东夷集团部落就遭到了巴蛇的吞食,因此后照命令东夷集团第一勇士羿斩杀巴蛇,羿奉命追赶巴蛇到洞庭湖,并成功将巴蛇斩首在洞庭湖中。巴蛇死后,其骨像山陵一样,因而后照将此地命名为巴陵。后照的子孙从此便以巴为氏,所以作为后照子孙的廪君巴氏子务相,自然姓巴。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这样认为的,巴人始祖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以玄鸟为图腾。而在远古时期,巴的字面意思就是蛇,因此以巴为姓便顺理成章。


第三,白虎图腾成为巴人的图腾与当时的形势有关。从伏羲的重孙后照开始,炎黄联盟开始大举东扩,很快便击败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无法在山东、淮河一带立足,各部族只得南下与三苗部落融合,后照及其部落来到南方后便改为姓氏为巴。而其他部族到达了南方后,根据各自所在的地理环境都改换了姓氏,也就是后来的四大姓。巴氏、樊氏、相氏、谭氏、郑氏,就是当初南下的五大部族,五大部族来到南方之后各自为政,部落之间并未结成统一的联盟。虽然各部落并未统一成一个整体,但各部落与三苗之间联合反击中原的步伐并未停止。自黄帝时候起,华夏与南蛮各部之间的积怨就已经开始。古籍《书·吕刑》记载:“黄帝报虐以威,以绝苗民”。黄帝大军一路扫荡东南和南方各部,几乎将东夷集团残部、三苗各部剿灭殆尽。到了黄帝之孙颛顼帝时,承上启下保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这段时间段的和平为巴人和三庙部落休养生息提供了条件。到唐尧之时,有苗氏不服华夏举兵复仇,尧帝率兵亲自征讨大败有苗部落于丹水之浦;舜帝之时,东夷部落与三苗再次联合讨伐华夏,舜帝将包括东夷残部在内的三苗部族称之为“四凶”之一,并亲自率兵南下征讨。舜帝在御驾亲征时,不幸“崩于鸣条”,葬于苍梧之野。由此可见,自黄帝时候起一直到尧舜时代,中原与南方各部之间的战争杀伐一直不断。东夷集团与三苗部落联合起兵与中原华夏部落厮杀的历史,一直持续了数百年时间。在这数百年时间里,三苗部落和东夷集团各部族屡战屡败,多次遭受重创后不得不再次向西迁移。东夷集团五大部落向西迁移,巴氏、樊氏、向氏、谭氏、郑氏五大姓向西一直迁移到武落钟离山之后,才有了五大姓争神的由来。而此时巴氏子务相在争神过程中胜利,巴氏胜出被称之为廪君,五大部落开始统一,皆称自己为巴人。廪君也就是从此时起,成为了巴人的共同先祖。在武落土著的发音中,老虎被称之为李父,廪君的“廪”又与李父的“李”发音相混(今天李姓的图腾便是白虎),因此廪君就成为了虎君。根据古籍记载,武落土著以虎为图腾,崇虎畏虎,尤其将白色的老虎尊为神。廪君因为发音的缘故,久而久之便与老虎相混。于是在廪君死后,人们出于对死亡的神秘崇拜和首领的神话便声称他化为了老虎,从此便将白虎视为图腾,巴人崇虎便从此开始。而东夷集团原先的玄鸟图腾,则从此便被白虎取代。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

#行业人士招募计划#

先秦时期的“戎族”,其实并不神秘。

王国维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鬼方昆夷玁狁考》,深得学界认同。此文开头一段话,对本题目的问题,已经说了七七八八。

其云——

“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综上诸称观之,则曰戎、曰狄者;皆中国人所加之名;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曰玁狁、曰胡、曰匈奴者,乃其本名。而鬼方之方、混夷之夷,亦为中国所附加。当中国呼之为戎狄之时,彼之自称决非如此,其居边裔者,尤当仍其故号。故战国时,中国戎狄既尽,强国辟土,与边裔接,乃复以其本名呼之。”

王静安先生说得极清楚——

第一,中国古时,太行之西北,有俗尚武力之“强梁”,文化又不及“中原诸夏之国”“远甚”,于是被看作“外族”。

第二,因 “强梁外族”,“时入侵暴中国”,“中原诸夏之国”“随世异名”称之,“或且以丑名加之”。

第三,商周的时候,对此“强梁异族”称鬼方、混夷、獯鬻。宗周之季,则称玁狁。

第四,春秋之时,则开始称戎,继之称狄。战国以后,又称胡,称匈奴。

第五,以上各种称谓,包括戎、狄,都是“中原诸夏之国”起的名字;而鬼、混、獯鬻、玁狁、胡、匈奴,是其本名。鬼方之“方”、混夷之“夷”,也是“中诸夏原之国”附加的。

第六,及至战国,没人再说“戎狄”了,因为“强国”出现了,开疆辟土,或收为“国土”或“族裔”融合,再说起也说其本名了。

文中接着说——

“此族春秋以降之事,载籍稍具,而远古之事,则颇茫然,学者但知其名而已。今由古器物与古文字之助,始得言其崖略,倘亦史学家之所乐闻欤?”

王国维说,“强梁外族”春秋以后的转圜变化,古籍记载比较详细;远古的情况,往往只有名字传下来。此文章拟结合古器物和古文字,探讨究竟。

他做了很多考证,不在赘述。

由此可知——

“戎”,是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之国”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之前和之后,都不这样叫。

离开王静安先生的论述,进一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