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昏庸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秦昭襄王逝世后,六国为何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秦昭襄王死后,六国一片哀嚎悲痛?可能连秦昭襄王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还会被六国人哀悼祭奠,但事实就是这么奇特,曾经在位时对六国毫不手软的征伐,换来的不仅不是六国百姓对自己的诅咒,居然还是他们在得知自己死讯的悲痛。那么,秦昭襄王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能让六国百姓放下国家仇恨而去追忆他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秦昭襄王这个人。秦国君主,而且还是秦国在位最长的君主,不仅如此,他也是秦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因为他在位期间大大扩大了秦国版图,一度缩小了六国的国土面积,为秦国以后统一六国,走向强盛道路奠定了基础。他早年的时候曾在燕国做质子,本来这个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因为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秦国内部。那时候,他父亲秦惠文王突然去世,他弟弟又因为和人家举鼎比试一不小心被砸死了,王位才落到了他的头上。

其实,秦昭襄王即位初期时是没有什么实权的,那时,上有宣太后执掌政权,下有外戚魏冉处理政务,后他听从范雎之言,夺取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力,才开始正式亲征。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名将白起和足智多谋的范雎,先是联合一些诸侯国大破楚国,后来更是几乎将楚国给打废掉,后来,连楚怀王都死在了秦国的监禁之下。

不只是楚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还大举进攻各个诸侯国,先是大败韩魏等国,侵占了数十座的城池,后来又打败了当时的军事大国赵国,最著名的那场长平之战几乎是一举将赵国从天堂打入地狱,还坑杀赵国40万大军,直接就平息了赵国争霸天下的念头,之后更是围困了赵国都城近一年,直到其他诸侯国来救援才得以幸免于难。

就是这样的秦昭襄王也还有令人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消灭东周,推翻周朝政权。

公元前256年东周覆灭。当时周朝已经十分虚弱,诸侯国随随便便就可以把其推翻,但还是没有人敢尝试去把周朝覆灭,可能也是担心自己这边忙着推翻周朝,那边再有人突袭的话会防不胜防。这时,秦昭襄王发兵推翻了周朝,他做了一件各诸侯国想做又不敢做的事,结束了周朝长达八百年的统治,为当时各个诸侯国摆脱掉了一层的束缚,使得各诸侯头上名义上的共主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之中。所以,秦昭襄王此举自然会得到六国不少人的尊敬。

不过,这件事最终受益的还是秦国。 倘若周朝一直存在,那秦国就算把其他六国都打败了,势力扩张到天下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而推翻周朝的话,就会为秦朝后代君主建朝称帝打破最后的限制。秦昭襄王此举,不仅让整个天下都脱离了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还让秦朝后来统一天下显得合情合理。

二,六国对秦国的依附

秦昭襄王在世时可以说把六国治得服服帖帖,但被秦国压制的同时,六国又都依附于秦国发展。其实,到秦昭襄王晚年时,秦国的发展就开始衰落了,再加上年轻时四处征战,秦国国力也在衰退,这样的秦国在六国看来也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都在秦国的羽翼下生活,“老大”日子不好过,那下面的小弟自然就更不好了,尤其是六国的百姓。而秦昭襄王死了后,秦国的发展就更不复从前了,所以六国才会一片哀嚎。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的君主,频频东出,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纷争百年,在战国七雄中,最终,秦灭六国而结束战国时代。为何秦国能够以一荒凉之地而统御天下,这其中不仅有商鞅变法的功劳,更与秦国历代诸王的励精图治(奋六世之余烈)有着极大的关系。

与出道即巅峰的魏国相比,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资源贫瘠,发展相对落后,在秦孝公和商鞅进行变法后,秦国才逐渐强大,特别在战国中后期,秦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这与自秦孝公之后,秦国历代国君的努力不无关系。

自秦孝公之后,秦国的历届国君几乎很少有昏庸之辈,大部分国君继位后,都以一统天下作为己任,在这些国君中,有这么一位国君,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宏韬伟略,在位五十多年时间里,频繁东出函谷、扫六合, 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秦国的盛世也是从他这一代开始,他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 嬴稷 前半生历经了 质子、公子、太子、王的身份转变,这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更珍惜手中的权力。嬴稷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嫡子,在秦惠文王的诸多子嗣中,嬴稷没有太多的存在感,甚至,秦惠文王从没想过把“嬴稷”立为太子。

在嬴稷年幼时,他就被送往燕国当质子,进而与秦燕交好。虽然说,嬴稷是秦宣太后与秦惠文王所生的孩子,但是,宣太后并不重视嬴稷,父亲的冷淡、母亲的疏远,也使得早年的嬴稷与权力无缘。嬴稷虽然贵为公子身份,怎奈朝中无靠山,因此,从小开始,嬴稷就学会了自立自强。

秦惠文王去世后,长子嬴荡继承王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的个性勇武好战,在位仅仅四年,就率领秦军几次东出,虽然秦武王不算昏庸之君,但也绝非明君,有一次,秦武王参加周王室在太庙举办 举鼎比赛上,狂妄自大,妄图赤手举动太庙前的铜鼎以威震六国,然而,秦武王在举鼎过程中,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

秦武王突然离世,秦国王位究竟该谁来继承?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秦国内部也因为武王的离世,变得人心惶惶,由于秦武王生前没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遗嘱,于是,秦武王的兄弟们开始蠢蠢欲动的觊觎王位。

此时,秦庭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宣太后为首,他们拥立 公子“芾” 为王,而另一派则是以 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之母) 为首,他们拥立公子“壮”。

这两派在秦国都拥有极大的势力,谁也征服不了谁,这也导致秦国陷入了很长一段权力的真空期。而远在燕国的公子嬴稷,听说秦武王举鼎遇难的消息,他明白秦武王去世,秦国内部又会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嬴稷心里也想成为秦国的王,但自己孑然一身,还身处燕国,身边没有名士辅佐,根本就没机会夺取王位。嬴稷向西边看看,心里刚燃起希望之火,又瞬间被现实所浇灭。

然而,机会往往总会在不经意间落到你的身边,当时,赵国名君 赵武灵王 看到秦国内乱,意识到机会来了,他想扶持一个秦王室的公子,以达到控制秦国的目的。不过,赵武灵王纵观在赵国的秦国质子中,还没有那个能让他瞧得上眼,反倒是在燕国的公子稷,赵武灵王很是喜欢。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赵武灵王为何要拥立嬴稷为秦君呢?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深意, 一是 ,赵武灵王想要通过控制嬴稷来达到挑拨秦国内斗的目的,以此来不断削弱秦国的实力,这就需要一个能力出众的质子去夺位。

而在赵国的几个质子,很显然都是一些酒肉饭囊,没有什么大才能,而在燕国的嬴稷到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赵武灵王认为 嬴稷如果回国当秦王, 那么, 宣太后和惠文后一定会再次分化而内斗 ,这个时候,秦国如果发生内斗,就不仅是“两后”的内斗,更是整个朝廷的内斗。

二是 ,赵武灵王也想用此来向秦国施恩,毕竟秦国是自己邻国,如果赵国不主动去拉拢,秦国一旦和齐国站在一起, 对赵国而言一定是弊大于利,赵武灵王通过综合考虑上述的因素后, 最终,在赵武灵王的操作下,嬴稷就在赵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了秦国。

秦国朝廷对嬴稷的突然回归,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特别是秦国的臣子们,他们极力地抗拒立嬴稷为秦王,原因就是嬴稷的回归,动机不纯,如果立嬴稷为王,这很可能是赵国的阴谋。

秦惠文后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