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教师发展……书记校长热议这些两会教育话
发布时间: 2023-07-11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两会闭幕—

校长书记

聚焦两会内容

学习两会精神

PREFACE

前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值此之际, 我们邀请高校及中小学校长就自己最为关心关注的两会教育话题,发表观点,畅谈感受。

“教师减负”

两会原声:

民进中央:提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建议对要求教师关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以及需要教师参与完成的点赞、转发等工作进行全面清查,整合网络管理资源,减少教师参与频次、避免重复参与,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新时代教师发展要

做到“经师”“人师”合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小惠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教育话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有提案建议,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广大教师的共鸣。作为一名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了36年的校长,我对此亦深有体会。 为教师减负成为热点话题,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爱和尊重,同时也体现出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更大期望。

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教师的任务要从原来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能。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换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工作时间上不仅仅局限在“八小时以内”,在空间上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在身份上不仅仅是“教书匠”,而是要成为一专多能的“斜杠老师”:走进课堂是博学师者,走出课堂是实践导师,走进学生是良师益友,成长路上是引路明灯。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教师,我们要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指示要求,做到“经师”与“人师”并重统一,互融共促,成为“大先生”和“引路人”,在忙碌中体味着教书育人特有的幸福感,同时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展开全文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

两会原声: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建议强化STEM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有限,尤其是高端人才、顶尖人才极度缺乏。

培植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

“冒芽”的土壤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田俊

作为基础教育从业者,我们需要深刻领会基础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责任和使命,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更科学和合乎教育规律的做法培植好拔尖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奠定人才成长的基础,努力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发现、唤醒和激励作用,尊重差异,发现潜能。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之余,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搭建更多的参与和实践平台,链接校内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和潜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要“经师”更要“人师”。“经师”拥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科素养的形成拥有良好的理解,能超越对知识的传授和分数的追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沉淀学科素养。“人师”更是拥有让人尊敬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追求高尚志趣,感悟科学的精神和魅力,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未来攻坚克难的韧性。

拔尖创新人才的萌芽冒出还需要“松土”。统一的内容和要求得到的大多是“标准件”,在我们增加“科学教育”的同时,别忘记先做好“减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选择的可能。只有这样,“阳光”和“营养”才会进入,才会有消化吸收和生长。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需引导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进一步释放学校育人活力和办学自主。

期待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大生态。学校要紧迫又坚定地走在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道路上,尊重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节奏,培植好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冒芽”的土壤。

“教育信息化”

两会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处理好教育信息化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让教育信息化真正助力教育公平,否则会制造更大的数字鸿沟。

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 张文凤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关注的两会话题是“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因为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咽喉问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双重赋能教育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数字化战略行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翡翠城小学教育集团内的六个校区分布在城区和郊区,发展极不均衡。我们从破解问题入手,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双师课堂”为载体,构建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架构。聚焦“双减”背景下的集团提质,我们以信息化助推教学、教研、学习深度变革,助推集团教育优质均衡向常态化、深入化发展。

构建人机融合共同体。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会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原——因材施教。如在“双师课堂”上,学生借助智慧纸笔与教师实时互动,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课堂模式,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深度参与感。

构建联合教研共同体。一体化联研聚集了教研员、专家、教师、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通过平台,成员校教师随时随地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多样的教学风格,这种“低成本、可复制”的“陪伴式”教研方式,会让更多的成员校教师更快的成长起来。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双师课堂”上,不同地域不同班级的学生,一起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组成流动的学习共同体。 在“云端”,无边界学习成为可能。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对于基层教育者,实践最重要,我们先要动起来才能发现各种可能性。

“双 减”

两会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孟冬梅: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同时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提高教师开展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顶层设计 减负增质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张华礼

“双减”对于校长来讲是命题作文,是必答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对于增强“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动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减负增质。简单来说,就是抓住三个关键词:教师素质、资源配置、观念认同。

一、教师素质是关键。作业负担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量大,二是题难;针对量大,加大教研力度,在传统教研说课、备课、教法、学情研究基础上,加入对作业的教研,探索多元化的作业类型,同时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和调研;针对题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可能保证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线下、线上、视频资源等多种方式,提供课后作业的讲解答疑。

二、资源配置是载体。校外培训负担重主要是补弱培优的需求所致。要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资源需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保障:

首先是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其次是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空间,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学答疑等。最后是满足学生个性,学校在配置资源供给时既要满足需求导向,也要注重发展导向,五育并举,营造真正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课后服务生态。

三、观念认同是保障。教师与家长的观念要统一,不同学科老师间的观念要统一,老师期待与学生自我认知要统一。学校要做到分层服务、定向服务,让家长和学生成为课后服务资源设计方案的参与者、服务资源的供给者,在满足课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了解学校的课后服务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 “双减”在内容上是“减”与“增”的关系,在时间上是“少”与“多”的关系,在速度上是“慢”与“快”的关系,在效果上是“成”与“败”的关系。在四种关系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推动“双减”政策走向深入。

作业小切口 “双减”大智慧

北京市延庆四中党总支书记、延庆四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杨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