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清酒斗十千(古诗金准清酒斗十千的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古诗金准清酒斗十千的下一句是什么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

李白

原文译文对照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3)清酒:清醇的美酒。

(4)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5)玉盘:精美的食具。

(6)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7)直:通“值”,价值。

(8)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

(9)不能食:咽不下。

(10)茫然:无所适从。

(11)太行:太行山。

(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13)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14)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5)会:当。

(16)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17)济:渡。

《行路难》全诗-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请问金樽清酒斗十千的斗怎么读

斗的读音是dǒu。声母是d,韵母是ou,声调是上声。金樽清酒斗十千的意思是: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一、斗的释义

对打;比赛胜负,争胜;使动物之间互争高下;拼合,对准,凑近;古同“逗”,逗引。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量粮食的器具;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特指“北斗星”;古同“陡”,高耸的样子,突然。

二、汉字字源

“斗”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又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一把有长柄的勺子。

三、组词

斗志、斗胆、漏斗、奋斗、殴斗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斗志  

战斗的意志。

二、斗胆  

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

三、漏斗  

把液体或颗粒、粉末灌到小口的容器里用的器具,一般是由一个锥形的斗和一个管子构成。

四、奋斗  

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

五、殴斗  

凶狠、混乱和尖锐的格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表达了什么情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字意是: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金樽清酒斗十千中十千是什么意思

语出唐- 李白《行路难》其一,
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释义: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佳肴,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价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下一句是什么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给功臣们庆功宴上的讲话。意思是说:今日美酒佳肴伺候,来日你们犯了事,还是饶恕不了你们。不要以为有军功就可以逃脱。

1、《朱元璋传》里说道这样一则故事:“太子仁慈,提倡以孔孟之道治国,对朱元璋杀诸多功臣,也非常反感。于是质问朱元璋,明太祖让人从门外折来一根荆棘,让太子手握,太子不敢。元璋说:现在有刺,你当然不敢握,等我把刺全部扒光了,你就敢握了。太子也倔强的很,回顶明太祖,有什么样的臣子就有什么样的帝王,气得朱元璋扔凳子。”,言外之意,不难揣摩。朱元璋怕他死后,那些和他一起造反的大将公侯很难驾驭,野性难以驯服,再加上外面虎视眈眈的另外几个儿子,譬如秦王、晋王、燕王等,所以要把这批人杀掉,拔掉这些所谓的刺,让太子顺顺当当的做一个太平皇帝。可惜,朱元璋的长子在他没有驾崩之前就死了,于是扶持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后来的建文帝,迫不得已又杀了一批人,拨了一批刺。这个故事到底有几分可信度,值得怀疑,不过朱元璋为儿子这样考虑,倒也不是不可能。

2、但不管如何,朱元璋杀功臣、杀贪官、杀僧侣、杀地主、杀文人,等等一切,无非是为了他新建的王国统治更加牢固而已。功臣都是和他一起造反起义的军人,手握兵权,尾大不掉之势,不杀不放心。况且,夺取天下之后,这批功臣要了大批的土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