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很多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日本人的祖先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感觉很多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据我的了解,北方人的宗族认同观念确实没有南方人强。在南方,如果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姓时,可能都会攀谈一番,问一问对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与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结交为家族中人,日后相互联系。在北方,同姓人之间,也不过是同姓而已,没几个人会对对方的籍贯和祖宗的来源有什么好奇,最多说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还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北方人要强?这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地处北方的中原,就是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明讲究休养生息,互帮互助,共谋发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中原以外的游牧文化则是征服虐夺,强加于人的争霸思维。两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维也就导致了族群观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窥视。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地相互征伐统一后,形成气候,便将触角伸到中原,先是抢劫人畜,粮草,以供温饱、泄欲,后得寸进尺,直接侵占地盘,夺去政权,奴役汉人。在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华北地区便成了华夷争霸的战场,也成了民族融合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导致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大事件,就有西晋“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以及后来的蒙元、满清等两朝,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不但改变了族群文化,也改变了族群观念,族群观念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宗族观念的不同。

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节点上,中原很多汉人,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举族南迁,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外族驱逐的心态,于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家庭宗族观念。而在几次历史事件中没有逃避的汉人,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臣服或融入,并和游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经族群观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别是宋代,整个宋朝先是受到辽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践踏,而明朝之后,满清的统治,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中原及华北。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原及华北几乎被游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宗族观念的弱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将张弘范,其祖上为北宋汉人,其父为金国统治时期汉人,张弘范则成为元初的大将,亲手消灭了南宋。至于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游牧部族发祥地,因商贸的发达,民族众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为复杂,族群观念也比南方还要淡化。

其实,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方汉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中原赤字之心。他们北望中原,心系华夏,随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虽是沧海变桑田,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永不变节。因此,有了族群观念的强弱对比,就有了宗族观念强弱之分。

日本人的祖先是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涉及基因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日本人的父系基因如此:

第一,日本关东地区(是指日本本州中部濒太平洋的一个地区)的男性,48%是单倍群—D2,

这是所谓绳文人的主体,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原住民。他们在约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时期生活在日本。

绳文人比较矮小,男性身高不超过160,女性不超过150。

第二,关东地区有31%的男性携带单倍群—O2b。

这是所谓的弥生人的主体。

弥生人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50年,才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人和日本人在O2b基因上具有很大的交叉,说白了他们具有接近的血缘。

弥生人牙齿比绳文人大,身高也比绳文人高。

一般认为建立大和政权的主要是弥生人,因为他们更先进。

他们将绳文人征服、杀戮、驱逐,蔑称为“虾夷”,这也就是后来征夷大将军的由来。

征服的过程中,他们也混有了大量绳文人的基因。

第三,关东地区有15%的男性携带单倍群—O3。

这些人来自于中国大陆,在铁器时代分为很多批次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

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朝鲜半岛生活的居民中,混血了所谓汉人的O3基因,又将他带到日本,而并非是徐福带过去的。

徐福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弥生人时代去的日本。估计是徐福只带走500童男童女,人数太少,对基因上起到的作用有限。

至于O3基因,因朝鲜半岛本部长期被汉人控制,有混血并不稀奇。

所以,以往军国主义所谓大和民族是纯种,血统是全世界最纯正,自然是扯淡了。

现代的日本人类学者都认为:现代的日本国的主体民族,也就是大和民族,主要由绳文人和弥生人不断混血形成的。

多说一句,日本人基因中的O3,其实是今天中原汉族主要基因。他们是5000年前从藏羌东进,和中国中原地区的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融合,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

现今的河北,山东等中原大地都是O3的天下,O1主要在中国南方,O2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

那么,日本人的基因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同中原汉人是相同的。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

因为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新疆的战略价值要远高于东南亚。

就拿清朝来说。

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爆发过四次战争。三败一平。

与越南爆发过一次战争。先胜后败。

表面上看,清朝无法征服缅甸、越南,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东南亚气候恶劣,导致战事不顺,令乾隆皇帝打了退堂鼓。

但实际上,翻一下乾隆时期历次战争开支就知道了:

四征缅甸,清军耗费军饷900万两。

平准、平回,清军耗费军饷3000余万两。

两征大小金川,清军耗费军饷7000万两。

清军在东南亚的数次用兵,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乾隆看起来好像很重视与缅、越的战争,恨不得“不破仰光终不还”,“不破占城终不还”。咬牙切齿也要拿下缅、越。

但其实,清廷用于东南亚的军费开支,少得可怜,比起征讨大小金川(两个县城)所用的开支,连零头都不到。

众所周知,开疆扩土等于要打仗。打仗又等于要花钱。

归到底,能否成功开疆扩土,首要因素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舍得花银子

皇帝老儿舍不得掏钱,还谈什么开疆扩土?

梦中开疆吗?地图开疆吗?

再看大小金川之战和平准之战。

为了消灭金川土司和准噶尔汗国,清军当年也是没少吃亏。动辄就是千里行军,后勤压力极大。出兵五万都算大规模用兵了。

面临的敌人也是极为强悍。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从京城调往新疆前线的4800名京营八旗,战死了4583人。

其中,有18人是正二品以上的高级将领。

战后,京城八旗几乎家家戴孝。

这样惨败,清军在对缅、越的战争中,何曾遇到过?

你要说东南亚有疟疾,有瘟疫。那新疆也有茫茫千里的大沙漠。

瘟疫能要人命,干渴也一样能要人命。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战事不顺,并是清朝无法征服东南亚的关键原因。

真正的关键原因,其实就是东南亚在乾隆眼里不重要。

在乾隆看来,自己犯不着掏光腰包去征服东南亚。

而新疆就不同了。那是自己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拿下的。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