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唯一放过的功臣(当年决心杀光功臣的朱元璋,为何偏偏放过了这位功勋卓越的武将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当年决心杀光功臣的朱元璋,为何偏偏放过了这位功勋卓越的武将

元朝末年,当时朝廷政治腐败,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火当中。1352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反抗朝廷,一路杀到了元朝皇宫,随后在南京应天府称帝。
可是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久,他便把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都杀了。徐达、李善长、叶升傅友德等人无一能幸免,可是唯独有个人逃过了一劫,这个人便是汤和。
汤和和朱元璋从小一起放牛割草,青年时期也是汤和把在破庙中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起兵之路。在朱元璋濠州投军时,虽然汤和的职位高于朱元璋,但汤和依然对朱元璋必恭必敬,因此成为了朱元璋早期最信任的一个人。
可是,这样出生入死的经历并没有给汤和带来多少的赏赐,朱元璋登基后反而将他降封为侯。不过识时务的汤和并没有再为了功名争取什么,反而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他甚至是第一个向朱元璋请求解除兵权的功勋将领。
解除兵权那天,汤和对朱元璋说:“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了,心里肯定高兴,于是很快地拿去了他的兵权,还帮助他在老家修了宅子。
后来,沿海地区经常被倭寇侵扰,于是朱元璋又将汤和派去解决倭寇的问题。在汤和平定了倭寇之乱后,仍然毫不争功,甚至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他人,而自己则告老还乡。
汤和回家后,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而他自己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
元璋的耳目将汤和的行径报到朱元璋那里后,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朱元璋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
就这样,汤和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七十岁,要知道当时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够善始善终,确实是个奇迹。

朱元璋在位期间,杀死了很多开国大臣,但是放过了哪些人呢

谈到朱元璋,我们对他的印象他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朱元璋在位期间,他杀害了许多功臣,不仅如此,朱元璋的心事还很重,朱元璋做事很极端,他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的原则。不过,朱元璋也放过几个大臣,比如沐英、汤和

  • 1、朱元璋打下江山

朱元璋是贫农出身,元朝末年欺压百姓,压榨农民,加上后来发生灾害,农民们无路可走,最终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起初因为没有钱还做过和尚,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但是朱元璋作战勇敢,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朱元璋的名声就慢慢地起来了。之后的一次又一次作战,使得朱元璋的职位不断得到提拔。我觉得朱元璋能打下江山并且建立明朝,与他自己的能力分不开,其次就是朱元璋在打江山时,还广纳贤士。这也使得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国功臣太多,埋下隐患。

  • 2、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害那么多开国大臣
在历史记载中,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前期并没有对开国大臣进行赶尽杀绝,朱元璋开始是对有异心的大臣进行了斩草除根。毕竟,每一个坐上皇位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存活得长久一些。造成朱元璋杀害那么多开国大臣的根本原因是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有很多个儿子,但是他最信任的儿子就是朱标,后来朱元璋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就将功臣们基本上都杀害了。
  • 3、朱元璋为什么会放过一些人

前面说过,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就是朱标和马皇后,朱元璋放过这些人,主要还是因为朱标与马皇后的关系,也是为了朱标的利益。比如沐英,当时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一定是朱标,当他看到沐英与朱标关系很好时,他觉得沐英一定可以辅佐到朱标,所以沐英没有被杀害。

朱元璋诛杀功臣时为何唯独放了此人,而且最后却是此人让江山易主

朱元璋本身当时就已经杀了很多功臣了,闹得人心惶惶,所以顾及到人心安稳,朱元璋就暂停了杀戮。而陈亨也就因此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过陈亨,而是名义上派陈亨去驻守边疆,实际上是就此疏远陈亨,让他不能够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踏入京城。否则就是叛变,基于此,陈亨无奈起身远赴边疆。

当然没有被杀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陈亨这人太过于低调,从来不会居功自傲,也不会自大,更不会主动请功。向来都是朱元璋让他去干啥他就去。可能就是这样的性子迷惑了朱元璋,让朱元璋觉得他就是一个老实人,只会踏踏实实的干事情。但事实上,陈亨在边疆不久,便开始私底下悄悄地圈养自己的兵马,以及一堆忠心的手下。但是这一切,都是瞒着远在京城的朱元璋进行的。

后来朱棣叛变前,曾经派心腹来找过陈亨,想拉他入伙。陈亨思考良久,觉得自己在朱元璋身边,每天担心性命,还不得重用,实在窝囊,不如跟着朱棣大干一场。于是就同意了朱棣的请求,二人开始里应外合。

后来朱棣能够一举拿下京城,这其中最大的功劳莫过于陈亨,是陈亨带着自己的十万兵马一路打下来,给了朱棣兵力上的支持。但是也要感谢朱元璋,他之前杀掉了很多功臣,使得当时的他无人可用,才让陈亨钻了空子,一举拿下京城。

朱元璋开国功臣唯一幸免的是谁

唯一幸免的是汤和。明朝开国元勋,字鼎臣,濠州钟离人。官封左都督,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它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份功劳,朱元璋是认帐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其它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 《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扩展资料: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