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说秦朝残暴,为何七十万骊山刑徒军没有阵前到戈?50万刑徒军能击败百万大军,为何不能击败五万大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世人说秦朝残暴,为何七十万骊山刑徒军没有阵前到戈

秦朝末年的章邯可以说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将领,一个之前没有任何战争经验记载的少府文官,率领着一波在骊山干苦力的工人,居然能够力挽狂澜,打得包括陈胜吴广在内的各路起义军落花流水,如果不是遇到了项羽,韩信这样的战神兵圣,章邯很有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再造一个秦朝的神人。

有人说秦朝残暴,为什么那些苦力工人没有阵前倒戈呢?原因不是因为中间没有冯玉祥那样的人才,而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

第一点:他们极度渴望自由,而秦朝政府给了他们自由的希望。

《史记》里面记载了这段朝廷对话,农民起义军大兵压境,进入函谷关的时候,秦二世在朝廷召开国家安全会议,众人手足无措,章邯作为一个文官,起身提议,说现在强盗们都已经到眼前了,哪怕是征发附近县里面的军队都来不及了,请求大赦骊山刑徒,把他们转变成战士,用来御敌。之后章邯从70万骊山徒中挑选了20万人,组成了秦末最后一支强大的政府军。

所以说,有了政府的赦免,看见了自由的希望,这批骊山徒再恨朝廷,也会压抑心中的不满,先把仗打完再说。

第二点,骊山徒长期在骊山干苦力,与外界隔绝消息,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天下已经大乱的消息。

这个时候,章邯在利用秦朝特有的重奖军功的赏罚制度,对他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秦朝自从商鞅时期就建立了完善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崇尚军功,最诱人的地方是,秦朝制定的军功制度,哪怕是罪犯和刑徒,都有机会享受军功。一个在骊山失去自由的苦力,忽然有了获得自由的希望,甚至可以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怎么可能倒戈叛变呢?

第三点,骊山徒的妻子儿女,都扣押在政府手里面。

《史记 ·项羽本纪》里面记载 :“秦吏卒多窃言日: ‘章将军等诈吾属诸侯 ,今能人关破秦 ,大善 ; 即不能 ,诸侯虏吾属而东 ,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

前面有大好前程诱惑,后面有亲人作为人质,你让这些人怎样造反?

第四点,章邯的个人统治能力出众。

章邯能够把一波苦力训练成为战斗力超强的军队,证明这个人非常有能力。在这样的人管理之下,这批苦力没有机会倒戈造反。

50万刑徒军能击败百万大军,为何不能击败五万大军

打仗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人和不占,占了天时与地利也是可以的,所以人数的多少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还要看指挥者的战术,和敌对将领的素质。

秦朝的隶臣妾和刑徒真的吃不饱穿不暖吗

按照秦朝法律,当时隶臣妾是否能吃饱穿暖,其实取决于在判处之前的独立财产情况。刑徒就要取决于服刑情况了,和国家当时情况了。君主大赦天下,他们得以解放,君主如始皇帝,他们只有无尽被剥削,无尽劳役和战争。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成为了一个古典法制国家。秦王朝在统一政治,经济,军事上实施了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隶臣妾和刑徒就是秦朝介于奴隶社会和法制社会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什么是隶臣妾和刑徒

隶臣妾是秦朝徒刑的一种,因本人犯罪、被俘、亲属连坐而被罚为官府奴役。男性为隶臣,女性为隶妾,合称隶臣妾。来源一般是降俘,逃兵,官奴及其子女。

刑徒是秦时比死刑轻一些的重型罪犯,因为在犯人也是要服役的,一般情况下服役的平民叫徒,所以刑徒也被称为罪徒。由此可见,隶臣妾和刑徒都是当时社会的重要劳动力,是“商鞅变法”中“扩大生产”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臣妾及刑徒“衣”“食”的法令规定

在秦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有法律规定的。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秦墓竹简1155枚,描述了《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问答》等秦朝法律的重要内容。云梦秦简里也有对于隶臣妾的吃穿严格规定的描述。
☞云梦秦简 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在秦朝,人们被判处隶臣妾之后,是允许保留其原有的财产,家庭和妻室的。法律令文书《秦律十八种》里的《仓律》中说:“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其不从事,勿禀。”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描述,秦汉时期一斗禾大概重=2.7斤。

自秦汉起斗和石都是容量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所以一石=10斗,所以一石大概就是27斤,二石=54斤,1.5石=40.5斤。当然不同的粮食重量不同,仅做参考。按照《仓律》的要求,隶臣每天有1.8斤粮食,隶妾每天有1.35斤粮食,每天两顿,应该不会挨饿。
☞“斗”容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同理,《金布律》对于隶臣妾的穿衣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它规定“禀衣者,隶臣,府隶之毋妻者及城旦,冬人百一十钱,夏五十五钱,其小者冬七十七钱,夏卅四钱。”可见隶臣妾按照季节和年龄是有穿衣不贴的。

但秦朝时,隶臣妾虽然是终身服刑,他们每年却只有一段时间“从事公”,有的甚至只有一年四分之一的时间。按照《仓律》《金布律》,没有“从事公”就不能领取口粮和衣服,所以如果隶臣妾没有独立的财产,是真是会吃不饱穿不暖的。

《法律问答》和《军爵律》描述,隶臣妾和刑徒都是需要“从事公”,为官府劳作,也是可以按照规定领口粮和衣服。但是政府能够提供的粮食衣物毕竟有限,且秦时战争很多,民间工程量大,还有君主官吏多暴戾,所以结局都比较悲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妙趣小总结

在秦朝,隶臣妾事可以当兵打仗立功拜爵,也不能随意被杀死,所以隶臣妾的地位是高于奴隶和刑徒的。比较像是政府的御用劳动力,必须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急国家之所急。

从现在的角度讲,隶臣妾和刑徒,是一种利用劳动力的优秀方式,隶臣妾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刑徒应该类似于现在所谓的“劳改”了吧。

感谢您的阅读,要让历史更有趣,我是妙趣侃历史,请关注点评。

章邯的骊山刑徒军很多是六国的人,项羽真有必要杀吗秦国人又真的会因此家家带孝吗

项羽杀降对不对?肯定是不对,很不人道。早在周朝,用人陪葬的“人殉”陋习,已经被废止。项羽不仅杀降,还屠城。作为反抗“暴秦”的力量,如此大规模的杀掉放下武器的士兵,又能比“暴秦”强多少呢?自然是大失人心。

相比项羽,刘邦就做的高明许多,进入咸阳后,首先约法三章,使部下不得侵扰百姓,那也自然民心所向。楚汉相争,刘邦得到天下并非偶然。

项羽有必要大规模杀降吗?

从项羽所做所为来看,他的情商真的不太高。成事者必坐观全局,深谋远虑。当他挥起屠刀时,已经埋下失败的结局。

杀降是因为降卒们担心自己投降,会殃及家人连坐,致使降卒哗变,完全不必要。这批人是章邯所率,于巨鹿之战成俘。章邯的队伍从哪来的?多是在陈胜部将周文进逼咸阳时,临时调集修骊山的刑徒。

这些人本就痛恨秦朝,只是朝廷许下好处,加上章邯统兵有方,才会跟着干的。当时秦军主力基本损失殆尽,筹集兵马粮草继续抵抗才是赵高一伙最着急的事,已经自顾不暇,哪有功夫去连坐报复?

降卒们只是在秦朝稳定时,所行厉法余威之下,心里犯嘀咕而已。项羽只需下道命令,愿意跟着干的加入楚军,不愿意的就地释放,自由回家,这群降卒保证跑得比兔子还快,主将章邯已降,群龙无首的他们,逃命是最本能的反应。即使秦施行连坐报复,只会使降卒们更加痛恨秦朝,跟项羽没一毛钱关系。

项羽杀降,实属不智。

第二个问题,秦国会因此家家带孝吗?

秦始皇时期,全国有二千万人口,如果算上连年打仗人口损失,也该有一千多万人口。二十万只占总人口比例,约百分之一吧。

以每户五人计算,涉及的家庭约5%。而且古时有将战果夸大的习惯,以达到震慑敌方的目的。如长平之战中,白起杀降四十万也有刻意夸大之嫌。

另外古时通讯手段落后,这些降卒在外,家人是生死未知的,没回家以为还在骊山干活呢!

涉及家庭虽多,家家带孝倒还不至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