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养子秦朗,被曹叡费心培养的辅政大臣,却被司马懿取
发布时间: 2023-07-17

曹操有一个养子叫做秦朗,秦朗这个名字在后人看来可能不太响亮,但是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曹魏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度被曹叡视为托孤大臣之一,但是后来因为孙资、刘放的干涉,被司马懿所取代。如果没有这个变动,秦朗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应该更大。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秦朗这个人物。

秦朗被曹操收养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曹操有三个养子——曹真、秦朗、何晏,秦朗和何晏的情况非常类似,都是曹操纳娶一个妾室,妾室又带着儿子。曹操对他们也比较好,收养他们为养子,给他们锦衣玉食的待遇。何晏的生母是何进的儿媳尹氏,而秦朗的生母则是秦宜禄的妻子杜氏。

说起来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秦宜禄是吕布的部将。当时吕布派秦宜禄到袁术那里,大概秦宜禄本身也比较有才能,袁术渴望人才又行事霸道,把秦宜禄留在寿春,又给他娶了汉朝宗室女为妻子。杜氏就在下邳待着。

在曹操和刘备围攻下邳,马上就要攻破城池的时候,关羽以没有子嗣的理由,请求能够纳杜氏。曹操本来同意。后来关羽又提了一遍,曹操心里琢磨,大概杜氏长得确实是比较漂亮。下邳城破后一看果然如此,曹操就自己纳取杜氏了。秦宜禄和杜氏的儿子秦朗也被曹操收养起来。

秦朗和何晏经历类似,但是性格不同。何晏行事张杨,在意名望,衣服规格追求华贵,秦朗则小心谨慎。对秦朗和何晏,曹操都比较喜爱,不过可能更加喜爱秦朗一些。曹操经常表现出自己对秦朗的喜爱,多次对宾客说:“世上还有别人像我一样喜爱假子的吗?”

虽然曹操很喜爱秦朗,但是他也没有像对曹昂、曹丕、曹植乃至曹真那样,给秦朗在政治、军事上表现的机会。当然何晏也没有得到。曹操对何晏、秦朗毕竟还是中隔一层。何晏的高调和名望让曹丕和曹叡都不满意,曹丕对何晏的态度最冷硬,曹叡也不重用何晏。而秦朗则不同。秦朗在曹操、曹丕时期“游遨诸侯间”,没有受到猜忌。等到曹叡时期,秦朗更是成为曹叡的心腹。

秦朗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秦朗在《三国志》当中没有传记,在《魏略》当中有传记,不过是被归于“佞幸”的行列。由此就可以看出他与曹叡的关系之亲密。在曹叡时期,秦朗被任命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次皇帝车驾出入的时候,秦朗总是随从左右。曹叡与秦朗关系亲密,和秦朗对话的时候多称呼他的小名——“阿稣”,经常给秦朗赏赐,给他在洛阳中大起宅邸。其他人看曹叡如此重视秦朗,也纷纷巴结秦朗。

曹叡对秦朗不仅仅是单纯的宠爱,更愿意帮助秦朗培养在政治、军事上的资历。秦朗不注重浮名(曹叡非常厌恶、忌惮名士,尤其是名士掌握话语权以及借此控制人才仕进的情况下);作为曹操养子勉强算是曹魏宗室,对曹魏的忠诚度可以保证;但又并非近支宗室(其实相对于曹丕而言,曹叡时期对近支宗室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不可能威胁下一任皇帝。所以在曹叡看来,秦朗是一个很合适的辅政大臣的人选。

所以曹叡很重视对秦朗的培养,给他积累资历。在曹魏青龙元年(即公元233年),鲜卑大人步度根与轲比能暗通款曲。步度根和轲比能是两支鲜卑势力。当初代郡乌桓能臣氐反叛,与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和轲比能联合,轲比能趁机消灭扶罗韩,吃掉扶罗韩的军队,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率领残余归附轲比能。这让步度根对轲比能非常不满。加上步度根偏向于曹魏,而轲比能一直对曹魏阳奉阴违,两家经常开战。

结果在青龙元年的时候,轲比能引诱步度根一起反叛曹魏,承诺和亲冰释前嫌。并州刺史毕轨出兵威慑轲比能,结果反而导致步度根内心疑惧,另外毕轨的军队也被轲比能部击败。于是步度根接受轲比能的拉拢,一起反叛寇边。曹叡命令秦朗率领中军讨伐,秦朗顺利完成任务,轲比能、步度根败走,泄归泥投降曹魏,步度根被轲比能杀死。

在次年曹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秦朗又一次得到树立军功的机会。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关中,开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孙权也发动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北伐,三路超过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合肥、襄阳、广陵等地。在权衡之后,曹叡还是更加重视东吴的威胁。曹叡亲自率军支援合肥,又派征蜀护军秦朗率领两万军队支援司马懿,令司马懿坚守勿动。虽然秦朗在这次战役中表现不突出,但也毕竟抵挡乃至耗死诸葛亮,也能在功劳簿上加一笔。

秦朗被司马懿取代曹叡儿子都夭折,只能以养子曹芳作为太子。曹叡病重的时候,也为曹芳敲定好托孤大臣的人选。其实在曹叡的计划当中,并没有司马懿这么一号人物。事实上从司马懿在曹叡一朝的仕宦经历来看,曹叡对司马懿并不信任(尽管司马懿被曹丕视为曹叡的辅政大臣)。相对于司马懿这个三代老臣,士大夫的代表,曹叡更相信曹魏宗室,甚至是近支宗室,这与曹丕完全不同。

曹叡最早设定的托孤大臣人选分别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以及秦朗。从这一水的夏侯氏、曹氏子弟就能看出在曹叡心中的偏向。夏侯献出身夏侯氏,秦朗是曹操养子,曹爽、曹肇分别是曹真、曹休的儿子。而曹宇不同,他正是曹操的儿子。曹叡以曹宇为辅政大臣之首,这在曹丕一朝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曹叡的这种布置引起孙资、刘放的不满。两个人作为中书令、中书监,处于政治权力中枢,影响力非常大。孙资、刘放与夏侯献、曹肇等人不合,当然不想让他们成为辅政大臣。另外权重都掌握在曹魏宗室的手中,或许也不是孙资、刘放想看到的。于是二者坚持劝说曹叡更改名单,以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后来甚至是拿着曹叡的手写诏书。最后曹叡去世,曹芳即位,曹爽、司马懿两个人辅政,秦朗也就在曹魏的政坛中消失不见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