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电摇嘲讽(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笑孔子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笑孔子有道理吗

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两小儿辩日的意思是什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本文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的问题,然而孔子却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能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事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感悟要短

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感悟50字以上

1、《两小儿辩日》为古文名,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2、《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因而,学无止境。还说明了看问题要多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两小儿辩日》中看出了一个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孔子和两位聪明、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会科学性的分析问题的小儿,我们就应该这样。 要辩证的去看问题,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两篇均可,请选择,请采纳。

2. 古文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和感受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3. 两小儿辩日从这篇文言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的道理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要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

4. 六年级下册第一个文言文 学弈 两小儿辩日写感悟,要结合生活实感,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 传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 ,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惕?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於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於会,成恺悌也。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 左 传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於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 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