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发明长翅帽?历史上乌纱帽是怎么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赵匡胤为什么发明长翅帽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这个皇帝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私自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有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建议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在下面窃窃私语,很不礼貌,也不知到底是谁在说。

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他始终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就琢磨想出个办法了,立马就传旨令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

为什么宋朝官员戴长翅帽?

长翅帽,帽后配挂两根又平又长的翅,这种帽子学名叫展角幞头,赵匡胤为何要发明这么一顶奇怪的帽子呢?

原来,赵匡胤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唯恐他们交流过多而抱团,甚至产生结党营私。

为此,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

规定: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

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必须在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都戴上!

这种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一般场合是不戴的。

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

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以后,大臣们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

再加上大家都明白:赵匡胤这样做就是为了打击大臣之间的私聊,没人再敢造次,于是朝堂之风为之一新。

事实上,这种长翅帽的效果不错,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种帽子的作用!

关于宋朝官员戴长翅帽,古代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段子:

有一天,大宰相寇准微服出行,去视察当地的民情。

他身着一件青衣,戴着一顶老百姓的小帽,打扮成普通书生模样,在河南开封进行私访。

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居然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

这让寇准感到非常奇怪!

他就问老先生:我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

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的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

寇准一听更加感到疑惑了!

“我和您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

你要不是常戴官帽的人,绝不会有此特殊的举动呀!

瞧瞧!大宋的官员戴惯这种长翅帽,不戴的时候,都觉得脑袋左右两边有东西!

也可以看出,宋朝官员已经被长翅帽彻底“驯服”了。

效果非常不错呀!

这种帽子也可能是因为包公才发明出来的!

据说,包公身高只有165厘米,群臣谒见皇帝时,包公因身材太矮小,皇帝常看不到他,有些大臣也有意以自己的身体挡住他,使他不能向皇帝面奏贪官污吏的罪行。

于是,皇帝就赐了他一顶特制的长翅帽,并规定谁要是触及这顶长翅帽便斩首,群臣从此对包公敬而远之。

后来,这种帽子就开始普及开啦!

事实上,这种可能不大,还是赵匡胤发明的这个帽子,比较靠谱,毕竟只有开国皇帝才有开创朝服的机会,后代皇帝一般都是继承而已!

总而言之,赵匡胤不仅仅是,心地清正,疾恶如仇,宽仁大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的皇帝,他还是服装设计师呢!

为了调整朝堂的气氛,才设计出这种长翅帽的装扮,官员们从此被这种帽子约束,不得不安安静静的听讲,认认真真的说话了。


一起探讨历史故事里的故事!欢迎关注我!

历史上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都知道在旧时的戏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那么这个乌纱帽是怎样产生的呢?

其实早在北宋初年,有人将男子裹头用的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自己也不例外。

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免于抖落,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到了明朝,官员们仍然戴这种纱帽,但皇帝已经不再戴了,在明世宗时,人们开始将这种纱帽称为乌纱帽。

同时,将帽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双翅越宽。

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不少地方的官员们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古代官吏头顶之物曰冠,礼服也通称冠服。作官叫“弹冠”,辞官叫“掛冠”。冠亦称帽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有结发戴冠之说。

那么,盖在建官惟贤,位事惟能;以官为名,则谓之职。那些官吏头上的帽子为啥叫乌纱帽呢?

“乌纱”即乌纱帽。唐柳宗元巜柳先生集.述旧言怀感时书事…》曰:“春衫裁白紵,朝帽挂乌纱。”诗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依韻酬章推官见赠》诗:“山人驚戴乌纱出,溪女笑隈红杏遮。”诗话。

其实乌纱帽,系帽名。在东晋时宫官著乌纱“头衣”。南朝宋明帝(刘彧)初,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紥帽边,民间谓之“司徒状”。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其后逐渐行于民间,贵贱皆服。

自“折上巾”(冠名,东汉梁冀改易舆服之制,作折上巾。袁绍为曹操败於官渡,幅巾渡河,人因递相仿效,初为全幅皂绢,裹发向后,谓之“幞头”。北周时为四脚,也称“折上巾”。隋唐时贵贱通用。宋时为皇帝及皇太子常服。)流行后,乌纱帽逐渐废除。

附录:唐白居易《长庆集.六四.初冬早起寄梦得》诗:“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

历朝历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在唐代和唐以前没有说乌纱与官员有何关联,头上可能是头巾之类的束发之冠,有金冠束发之说。宋代的官帽后有长长的一字翅,明代官帽是一边一大耳朵似的双翅。并有夺去鸟纱之称,夺去乌纱就罢掉了官职为民。到清代是顶戴之称了,笠帽上多了一个顶子,以不同颜色和不同材质来表示官阶,更有顶子后带有各种材质的翎管子,有单管和双管,内插孔雀翎毛,单或双管也应是官阶大小的區别。双眼花翎官帽的官员应级别很高,这时期就有夺去顶戴花翎之说,也应与前代所说削去乌纱相同,这只是个人的推测,不一定与事实相乎。谢邀!

乌纱帽是古代官员的帽子吗有何来历

乌纱帽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官”,乌纱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官”的代名词,现在朋友坐在一起闲谈:“谁谁就怕丢掉那顶乌纱帽。”可见乌纱帽至今也有说道。

不过,最初的乌纱帽可不是官员的专属帽,当然老百姓是不戴乌纱帽的,而是一些文人喜欢戴乌纱帽。到了六朝时,有官臣学文人戴乌纱帽进朝,皇帝觉得好看,就鼓励大臣们上朝都戴乌纱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统一了官服,他和百官都穿黄袍,戴乌纱帽,从此一般文人就不能戴乌纱帽了。到了唐朝,只有皇帝才可穿黄袍,百官就不准穿黄袍了,而乌纱帽还继续戴着。在宋朝末年,齐高帝萧道成遇追杀时,王敬把一顶文人的白纱帽戴在了齐高帝头上,使之躲过追兵,之后,白纱帽成为了皇帝的帽子,只是不叫白纱帽,而称高顶帽。从此,文人墨客白纱帽也不准戴了,乌纱帽更是成为了官员专帽,一直延续了下去。


\u003Cimg src='http://www.ta","('互联网')",0,null,false,{},["Set"],{"POST":16},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