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两首诗(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春江花月夜)诗境体现了游子思妇的纯洁相思之爱情浪漫,抒发了人生悟感酸甜苦辣,探索了人生哲理浪漫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此诗情、景、理融合无间,意境完美,诗画幽雅,韵律节奏,语言清丽脱俗!

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别的诗为什么没有被传诵

笔者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了其诗文的流传。一,内在因素既其它作品艺术质量低,对春江花月夜成名诗篇构成负累。为了保证瑕不掩玉 ,人为地放弃了一部分而己。二,外在因素作用其不能全面发行流传。这主要是由两种原因所至。社会政治地位低,缺少影响力。经济实力弱,没钱投资运作。谢谢!个人观点供消遣……

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

《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有写景的、有写情的、有说理的。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一句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并将说理化于无形。心底虽不免怅然,却别有一番激荡宏阔的千古幽情升腾而出。

下边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诗!

《春江花月夜》全诗简单赏析。

1.《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旧题。今天存世的除了张若虚的这首之外,隋炀帝有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论其成就皆不如张若虚的这首。

时至今日,一提《春江花月夜》,已经全然特指张若虚所作的这首了,它几乎成了“张若虚”的专有名片。

2.诗歌的题目里含有春、江、花、月、夜五种美好的意象,一眼看去已经足够读者为之心驰神往了!在诗中,它们交织、融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妙动人的画境,令人流连忘返!

3.“月”这种被诗人所深深热爱并源源不断吟咏着的美好“意象”贯穿全诗,使这首《春江花月夜》产生出一种熠熠生辉的风采。

有关《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部分“客观”评价。

1.清朝的王闿运评价这首诗:张若虚《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个地方提醒大家注意,人家王闿运说的“孤篇横绝“指的是在乐府诗中同时代的诗作,可没说是全部形式的唐朝诗歌哦(我的意思你懂得)!

2。现代诗歌新月派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评价这首的诗的言论当然不限于这两个人,特意把他们的原话引用出来是因为这两个人评价比较有被“断章取义”的危险!

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我们喜爱这首诗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我们描绘出的美好画面;因为他所表现的人间真情;因为他所传达的深妙的宇宙意识!

作者张若虚。

张若虚的一生只留下两首诗,除了这首,另外一首叫做《代答闺梦还》。我们估计他的诗作肯定不止这两首,因为他和贺知章等三人共称为“吴中四士”,在以诗著称的唐代,张若虚既不是画家也不是书法家,成名大约还是和“诗”脱不开关系,想来有一些可能是失传了……

张若虚大约的生卒年是670——730,虽然是大约,我们也能肯定他比写《黄鹤楼》的崔颢年长,崔颢704——754,以此推断,《春江花月夜》一定早于《黄鹤楼》。至于,我干嘛要强调这个——和我下面要重点讲的那句诗有关。

我为什么喜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shēng)愁”?

1.主观上:

刚刚我们验证了张若虚和崔颢的先后关系,可以断定这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定早于崔颢的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读《春江花月夜》却晚于《黄鹤楼》,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早就在我心底落地开花了。再读“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自然而然地读出了亲切感,那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特别情感,虽然主观,却深刻隽深很难有所移情……虽然我并无从知道崔颢在写《黄鹤楼》之前有没有读过这首《春江花月夜》,也不知道,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不是化用了早于他的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

2.客观上:

经过“清风浦”的一叶“扁舟子”正仰望天空的白云,“去悠悠”的白云勾起了游子的愁思,他“愁”的是什么呢?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他的“愁”是远方“明月楼”上的互为相思的“她”。“天涯共此一轮明月”,他们彼此都在“望月怀人”,相思最终相撞在那一轮明月上!

白云的意象很纯美,青枫浦的意象萧然清冷,这不正像不能相聚的相思吗?美而悲,美而凄凉,美而愁,然而终归还是美!

我喜欢这一句的意象,也喜欢这意象底下“人间一抹相思愁”的意境。

这是游子、思妇间一场羁葛缠绵的道不尽、诉不清寄托于白云、明月、清风的心灵遥望,愁煞美煞无奈煞……

言有穷而意无尽,一个“情”字跟随人,天地飘摇,宇宙洪荒,绵绵无绝……

归根结蒂,我喜欢这一句写的这个景,抒的这段情,说的这个理!

感谢阅读,我是襟亚!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照例先引用全诗:

是不是看得有点累?其实唐诗以格律体为主,主兴七绝,五绝,七律,五律。也就是说唐朝的诗歌虽然风云激荡,但是言简意赅,虽然也有排律,乐府诗,但是唐诗在文学上的印象就是近体诗(格律诗)。

那么张若虚的这首齐梁体风格的宫体诗是如何“孤篇盖全唐”的?

其实他根本盖不住,唐朝人自己也不认的。元稹强势推出杜甫之后,杜甫的忧天下之心,格律体之精撼动了浪漫绮丽,飞仙遗诗的李白地位。所以元白之前,唐人说诗,是以李白为尊,李杜互争长短之后,韩愈来了句“李杜文章在,光芒万古长”直接焊死了唐诗的双雄地位。格律体以杜甫为诗圣;歌行体以李白为诗仙。

《春江花月夜》和《将进酒》放在一起看看?不用比的。

但是一首诗歌得到如此推崇,肯定有原因。

张若虚的时代,正是初唐,是诗歌理论大爆发的时代。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反对“齐梁体”,主张“建安风骨”。提倡复古,后来直接走偏,进入了仿古;以宫廷诗人为主的流派进入了格律体的创造时期;南朝齐梁体;魏晋玄学,佛学,道家思想对诗歌的入侵;陶渊明的隐士田园风,百花争艳,一片混乱。看李白的诗就知道,连他也摸不大清楚方向。

但是,大家都是反对齐梁体的。高层文人甚至对此深恶痛绝。

齐梁体,又称宫体诗。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其实齐梁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丰富的表现力造就了盛唐的诗歌高度。

齐梁体的真正问题在哪?而在于“兴寄都绝”,只写风月,不说正事。

《春江花月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尝试,这首诗其实就是齐梁体。所描述的景色、闺怨、征人,也是齐梁体常用题材。但是他有所发展,他用“彩丽竞繁”的诗风表达了一个大主题:对时间的关注。这种厚重的主题,是齐梁体从未有过的。

方向是正确的,这种发展代表了唐诗未来的走向:对宏大主旨的关注。

闻一多先生说过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在当时的背景下,挽救了齐梁体被唾弃的命运。

在这之前有齐梁闺阁诗,感叹时光飞逝,但是把繁复艳丽的写法和宏大主旨相结合的就是从这首诗开始,并开创了唐诗古风,格律诗齐头并进的局面。

关键时候的关键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孤篇盖全唐”也未尝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