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南野际整首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简注】
归园田居五首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一·少无适俗韵
这是第一首,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社会的憎恶。由于作者几经仕宦,谙知社会黑暗,他“不堪吏职”,在去年(405)仅作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便毅然辞官归田。因为刚离尘世,愤激之情甚烈,故诗一开端就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情调,本性爱好大自然山水,这显然是牢骚与愤懑之词,为自己归田作了极好的说明,亦为以下赞颂大自然埋下了伏笔。
因为本爱好自然,根本不应入世,所以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用“尘网”喻社会,说明统治的苛严。“尘网”前冠以“误落”,深表自己对以往出仕的悔恨。十三年,是指作者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整整十三年;一作“三十年”,多数注者认为是错误的,而逯钦立先生则认为是夸张之词,极言做官时间之长。这种解释,仅供参考。
而当时在官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没有直说,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用“羁鸟”“池鱼”两个比喻来暗寓自己的处境和心绪,说明自己极不自由,极端苦闷,从而希望返回“旧林”“故渊”,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曲折而储蓄的语言里透露了他愤世疾俗的感情。此二句以鱼鸟喻己,与第三句以“尘网”喻社会是紧相照应的,从细微处可见作者构思的缜密。
作者终于以果决的行动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实现了归田的愿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开辟荒地,不辞稼穑艰辛;生活贫困,不畏衣食饥寒。他常在诗评语中表现他的人生理想,安贫乐道,以此为洁行。这在当时追名逐利、安富尊荣的社会风尚里,是为人所料想不及的,而作者却不顾时俗的拘囿,独标高格,以“守拙”为荣,正可见他情操的高尚、理想的纯真。后世极为称颂他的“守拙”的人格,萧统说读了陶文,则“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作者安于田园生活,并极写它的美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一幅和平恬静、安适自在的图画,诗人感到冲出“尘网”“樊笼”的喜悦和得以生活其间的快慰。这纯朴平静的生活恰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虚伪狡诈的污浊社会相对照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实际是对人事社会的鞭笞,不过这是一种暗写,寓针砭于褒奖之外,它不露声色,如同戏剧中的潜台词。
作者描绘田园画面,有如电影镜头,渐渐从近景推至远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二词把景象描绘得传神如画,你好象看到远景的真切,但又不甚分明;朦胧的炊烟,袅袅上升。作者把远景与近景连接起来,使人感到田园风光辽阔无际,美不胜收。
以上六句是作者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里”等静物来表现静谧的环境;接着,又用另一种相反的手法,以有声反衬它的幽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狗吠”“鸡鸣”都是有声的,有声则不显“静”。可是从“深巷”中发出的狗吠,“桑树巅”上传出的鸡鸣均可历历辨析,就进一步哄托了环境的安静。如果外界喧哗扰嚷,闹成一片,则听不见狗吠鸡鸣,更不能清楚地辨析。这种以动托静、以声显寂的手法,梁朝诗人王籍在《入若邪溪》中也用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比之下,陶意含蓄,艺术境界更胜一筹。所以苏轼对“暧暧远人村”四句非常赞赏,说是“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农村,不仅田园静美,而且室内悠闲;“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尘杂,是指没有世俗的应酬,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没有仕途的明争暗斗,一切是那样的清静无为、闲适自得。作者把室外室内的恬静安适、环境心境的平和宁静融为一体。清代方东树对其描写极为称赞,他说“‘方宅’十句不过写田园耳,而笔势骞举,情景即目,得一幅画意。而音节铿锵,措词秀韵,均非尘世吃烟火食人语”。
末尾两句总收全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归居田园,象飞出笼中的鸟、跳出网中的鱼,特别感到舒畅欢快。只有体验过官场倾轧痛苦的人,才能感受这清静悠闲的乐趣。末三字“返自然”与开头“爱丘山”志趣吻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全诗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杂以动静相托,远近相连,内外相依的手法,把田园风光、人生乐趣写得水乳交融。从平淡中见思想的深蕴,质朴中见感情的丰腴。语言通俗,叙写真实,艺术上颇见锤炼功夫。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木条编的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披草,拨开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霰(音线),小冰粒。】
其二·野外罕人事
这是第二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