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有感(读孟尝君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读孟尝君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

《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道理
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地为振兴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

唐宋八大家·读《孟尝君传》

读《孟尝君传》

读《孟尝君传》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不至也。

【注释】

归:投靠。

赖:依靠,依赖。

特:仅仅。

雄:首领,头目。

擅:拥有。

制:制服。

所以:……的原因。

【译文】

世人都说孟尝君能招贤纳士,因此人才都来投靠他,而孟尝君也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来辅佐,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解析】

王安石所着《读〈孟尝君传〉》是我国最早的驳论文之一。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

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王安石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求多,字惟求少”。这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和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精品。

读《孟尝君传》的作品鉴赏

本文是王安石读《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所写的一篇读后感,旨在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见。孟尝君以好养士著称,手下食客常达数千人,王安石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全文只有四句话,可是转折跌宕,气势充沛。
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新意独出,直追根本,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谓“转”。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层,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驳首句所讲的“士以故归之”,下断语作结,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容置辩,此可谓“断”。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驳,一转,一断,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沈德潜: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
谢枋得:笔力简而健。
金圣叹: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乃是一段气力。
吕留良:陡绝处全在一结,然欲取陡势,须向前迤逦处先安顿得地步好。
吴楚材: 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
吴汝纶:此文乃短篇中之极则,雄迈英爽,跌宕变化,故能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
李刚已: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
楼迂斋: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

《读孟尝君传》文章论点的得失

各位对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有什么看法多举些例子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王安石在读《史记·孟尝君传》之后,就写下一篇读后感,也就是久负盛誉的《读孟尝君传》,全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文。这里王安石提出了“士”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孟尝君只是那种鸡鸣狗盗之徒中的佼佼者,他所豢养的门客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也许这种评论比较恰当吧。
  
  显然,王安石过于个人英雄主义了。出色的人才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也未必如他所说的,“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六国被秦国统一了,难道六国都没有充分利用人才吗?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各个击破,最终实现统一,这样的战略,即使齐国举用了最出色的人才,也没有多少胜算,更别说什么“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了。
  
  诸葛亮可谓人才了吧。在曹魏忙活防卫东吴的时候,尚且不能夺取陇右,甚至数次北伐都受挫。可见,有了出色的人才也未必就能掌握多少胜算。
  
  就说王安石自己吧。他不是这种最出色的人才吗?但是,他的改革怎么样了呢?还不是虎头蛇尾,举步维艰吗?可见,人才固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能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应该发挥群众的作用。例如,奥巴马上台了,美国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奥巴马了吗?非也!美国人仍将把希望主要寄托于国会等组织。
  
  王安石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他说的“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个观点也许是正确的吧。就说各种官豢的专家学会组织吧。“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现在,那些吃官饭的专家素质普遍比较差劲。经济学家就记住市场经济了;作家就记住谀词了;记者就晓得封口费;史学家就晓得“唯物论”;教授就晓得“自由主义”;等等。为什么这样呢?“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