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好的送别诗是哪一首为什么?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发布时间: 2023-07-06

你认为最好的送别诗是哪一首为什么

中国从古至今,一些文人写了许多送别诗,究竟哪首送别诗最好,要因人理解而异。我认为送别诗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00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文学》中,也认为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元二,王维友人,生平不详。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渭水北岸。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于渭城与之送别,故有此作。

1.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的第一、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清新凉爽气氛的饯别环境:朝雨浥尘,天宇净清,柳色添翠,客舍一新。这种环境极便于表现诗人雨中送客、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第三句承转,方将饯别之意表达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在这杯酒中,饱含着诗人对朋友的无限关心、美好祝愿和深厚情谊。结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对方着笔,指出友人此去,阳关之外极难遇见故交。这样写,一则补充说明诗人劝酒的原因,二则将诗人对朋友的关照进一步表达出来。

此诗是唐代七绝中的名作和送别诗之绝唱,所以王维此诗一出并迅速流传开来,不仅人们送别时常吟诵它,而且有人将它谱成乐曲用于饯别筵席,广为传唱。所以在唐代,已有了《渭城曲》《阳关三叠》的曲名。

2.送别诗千古流传的原因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作者此诗抓住了文人送别的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劝酒。劝酒本来是最普通不过的细节,但在王维之前,所有写送别诗的人都没有抓住这个细节,王维却抓住了这个细节。“劝君更进一杯酒”,就这一个劝酒的细节,将二人昔日的友情,此时之别情,别后的关切,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不尽。

二是此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前二句,作者描绘一个景色青翠、空气清新的送别环境,为后二句抒发离别,作深情的铺垫。作者写柳色之新,虽为写景,也暗含折柳送别之意,自然贴切。在这略带凄清的春日清晨,朋友间饮酒话别,故后两句的抒情,显得尤为真切。

3.文人大家对该诗的肯定

正因为此诗抓住了文人送别时人人有过的劝酒话别的典型细节,巧妙地传达了人们最普遍的惜别之情,加之文字的清新朴素极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宋代苏轼在《仇池笔记·阳关三叠》文中充分肯定了这首诗:“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光首,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已应三叠,则丛然无复节奏。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乐天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苏轼此说,进一步考证了唐代《阳关三叠》的唱法。

清代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赞誉此诗为“送别诗中,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送元二使安西》,仅仅28个字,以“送别”为主线,写出了送别时的:地、景、情、酒、时、雨、柳、劝等要素,充分反映出了人们在送别时要表达的情感、情境、情景、情怀和情悚,表达了人们要珍视友谊,怀念友情的挚诚心理。

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山西运城),祖籍太原祁州人(太原祁县)历任官职甚多,后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送别》

唐代: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整编诗中前四句平淡无奇,如同平常客套待客礼数,然则含而不露,后两句却诗韵陡增,诗意骤浓!我们应该羡慕那山中飘逸无拘的白云,是多么的自在悠闲!诗人借此来开解友人。人间所有的高官厚禄、权位显赫、富贵荣耀,比之永恒的大自然来说,尽皆过眼云烟!全诗是借送别友人来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心,同时否定了对功名利禄贪图执妄的追求。

王维的另一首《送别》则是

《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是:我在深山中送别了好友,夕阳落霞把柴门半掩,待到明年春风把春草吹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呢?!










王维《送别》仅20字,为何能高人一筹比其他送别诗妙在哪里

王维有三首《送别》诗,其中两首都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如果是20字的,那便是王维的五绝《山中送别/送别》,该诗是送别诗中非常特殊的一首,也是他三首《送别》诗中写法最特别的一首,简短的诗句描绘出了极深的韵味,因此成为了传颂千古的佳作。

王维非常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组织素材,并将之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来,但往往却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这首《山中送别》诗,便是这样一首佳作。诗曰:

送别/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小注:“明年”也作“年年”。

一般人写送别,都是从“送”开始写起,重点描写送别时的场景,但是王维这首诗,却独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他说“山中相送罢”,一开头就告诉大家,送别已经完成了,送行时的场景、惜别的依依不舍,全都不让你“见到”。

接着,词人又直接将时间带到了傍晚时分,“日暮掩柴扉”,诗人在时间上的跳跃,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要知道,送别之后的那段时间,才是最为难熬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终于不用眺望远行的道路了,诗人赶紧去关上了大门,这个关门的举动,也在黄昏落日中,显得有些孤独和寂寥,试想,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去忍受呢?

可是,词人并没有直接写长夜难熬,内心伤感,只是在末尾两句,淡淡地发出了一个问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因游子远归、满目春草而倍加伤感,王维此处,无疑是化用了《楚辞》中的诗句来表现自己送别后的失落感,但是,他以这样一个悬念结尾,却又带给人无限余味,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全都让读者自己去品送别后的滋味。

如果说诗人从送别写到掩柴扉都是平静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那么最后的这个问句,就赋予了极深的离别之感,时间跨度也是极长的,未来一年甚至数年,诗人都要为这离别而叹息,足见其真挚深厚的感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语浅而情深,含蓄中透着浓情,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诗人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不直接写离别场景,而是希望能够别后重聚,这是一般送别诗中想不到的地方。王维不写离别之景,却句句都有惜别之情,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额外再说一下,王维另一首选入《唐诗三百首》的《送别》是一首五古,也相当有韵味,诗曰: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中,王维加入了一些“禅性”语言,犹如佛家弟子探讨学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