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托孤形容什么(刘备、刘邦、刘禅、刘秀、刘彻,他们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刘备、刘邦、刘禅、刘秀、刘彻,他们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禅皆是汉帝,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为汉高祖;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为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为汉光武帝;刘备是蜀汉开国皇帝,为汉昭烈帝;刘禅为蜀汉末帝,为汉怀帝。

在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前,先来大概了解这五位汉帝。

汉高祖刘邦。刘邦起于微末,本是泗水亭一个小亭长,适逢秦末乱世,素有大志的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反抗暴秦统治的洪流之中。而后,在樊哙、周勃、陈平、张良、曹参、萧何、夏侯婴等人的辅佐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击败了秦末所有诸侯,包括西楚霸王项羽,从而建立了后世大名鼎鼎的大汉王朝。

汉武帝刘彻。刘彻,汉景帝刘启之子。即位时,西汉经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已是进入繁荣昌盛之时,“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由此,借着这盛世,刘彻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破匈奴,征大宛,降西域,收南越,吞朝鲜,将西域正式纳入中华版图,打出了一个强汉之威名,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响彻云霄。

汉光武帝刘秀。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受推恩令的影响,到他这一代,已经是沦落为平民百姓。王莽篡汉后,刘秀与其兄刘縯起兵反莽,建舂陵军。而后,刘秀在耿弇、马援,及邓禹、岑彭、冯异等云台二十八将的辅佐下,经过十五年的戎马征战,最终再次一统中国,恢复了汉朝对于天下的统治,延续汉朝国祚。

汉昭烈帝刘备。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本是一个是织席贩履的普通人。适逢东汉爆发黄巾起义,在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的支持下,刘备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协助朝廷叛乱,自此开始了与诸侯争夺天下的道路。而后,在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庞统、诸葛亮、法正等人的辅佐下,刘备从一个四处依附他人的小军诸侯,变成了据益州、汉中的蜀汉皇帝。

汉怀帝刘禅。刘禅,刘备之子。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1年。刘禅属于既无功也无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前期朝政为诸葛亮所掌,后期朝政为蒋琬、董允、费祎所掌,他虽掌握皇权,但基本不过问朝政,全由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负责。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大败诸葛瞻,直驱成都。而后,刘禅不战而降,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说完他们的大概事迹后,再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刘邦是刘彻、刘秀、刘备、刘禅共同的先祖。

刘彻: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刘邦是刘彻的曾祖父

刘秀: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县令刘钦→刘秀;

刘秀是刘邦的云孙,刘邦是刘秀的远祖父

刘备: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中山靖王刘胜→陆城亭侯刘贞→刘昂→漳侯刘禄→沂水侯刘恋→钦阳侯刘英→安国侯刘建→广陵侯刘哀华→缪水侯刘宪→祈邑侯刘舒→祈阳侯刘谊→原泽侯刘必→丰灵侯刘不疑→济川侯刘惠→刘雄→刘弘→刘备(此世系暂存争议);

刘备是刘邦的十九世孙,刘邦是刘备的十九世祖。

刘禅: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中山靖王刘胜→陆城亭侯刘贞→刘昂→漳侯刘禄→沂水侯刘恋→钦阳侯刘英→安国侯刘建→广陵侯刘哀华→缪水侯刘宪→祈邑侯刘舒→祈阳侯刘谊→原泽侯刘必→丰灵侯刘不疑→济川侯刘惠→刘雄→刘弘→刘备→刘禅;

刘禅是刘邦的二十世孙,刘邦是刘禅的二十世祖。

至于刘彻、刘秀、刘备、刘禅之间的关系,首先刘备与刘禅父子之间的关系,这无需多说!

刘彻与刘秀,勉强也能沾点关系,他的天祖父长沙定王刘发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也就是说刘彻是刘秀的叔天祖父,刘秀是刘彻的侄来孙。至于跟刘备、刘禅那真的就是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关系都超出十八代啦!同样刘秀与刘备、刘禅的关系也是距离很远,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勉强算是远房亲戚。

汉武帝对边远地区频繁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这算侵略行为吗

你自己软弱、腐败无能的时候,人家来打你,你说人家是侵略;等你强大了,你去打人家难道就不是侵略吗?

你可以说,我们这是为了报仇。等你再拉稀的时候,人家再来揍你,人家也说是在报仇,你认可吗?

日本为了掠夺资源,在亚洲到处侵略,今天谁要是说为了报仇去灭了日本,有几个国家能说你不是侵略呢?

毫无疑问,汉武帝开拓疆域有的属于收复国土,有的就是侵略行为,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但豹眼认为,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侵略行为越多越好,来得越猛越好。把他们彻底打趴下,才能求得几十年、几百年的安定和发展。可惜的是,这样的侵略行为太少了。

即便史上出了几个有作为的帝王,往往也是好大喜功,满足于朝贡体系,赔本赚吆喝,不能根本上解决边患、海患的问题,以致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恩恩怨怨,远的不说,就从汉高祖刘邦说起吧。

秦朝灭亡以后,漠北的匈奴趁机南下骚扰汉朝北方边境。这也不是一回两回的事,一方面刘邦忙着与项羽争地盘顾不上这档子事,另一方面边疆有些小摩擦向来是家常便饭。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也就是刘邦登基的第二年,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那个韩信)反叛刘邦投降了匈奴,意图依靠匈奴的力量与刘邦对抗。刘邦刚刚做了皇帝,哪里能受得了这个。

于是,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决定亲自北伐匈奴。结果,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刘邦三十万大军被冒顿单于围困。后采纳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也就是单于妻子,才得以脱险。又接受娄敬之策,以宗族女假称公主,远嫁冒顿单于,开始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说是和亲,只不过听起来好听一些,实质上就是向匈奴称臣纳贡,年年进贡大量财物,买得脱身及暂时的苟安。

和亲之后,匈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原北方的骚扰和掠夺。

实力不行打不过人家,能有啥办法呢?和亲也不是刘邦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及北方的秦、赵、燕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都采纳过这个办法。就是把公主或者宗女嫁给敌国,再陪嫁一些财物,以求得苟安。

毫无疑问,敌国的威胁和掠夺就是侵略行为。

刘邦之后,”文景之治“时期,一直延续这种妥协的政策,以求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继位,但朝政控制在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的手中。汉武帝尽管有许多的想法,但也没啥作为,一直沿袭和亲的政策,屈辱地与匈奴求和。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的国力已经蒸蒸日上。汉武帝迫于无奈,继续承袭这些政策的同时,积极积蓄军事力量准备与匈奴决战。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逝,汉武帝掌控了大权。

在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以后,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回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把匈奴势力赶出了漠北。

这一过程也不是顺风顺水,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如“马邑之围”兴师动众、耗资巨大却无功而返。但经过策略调整,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汉武帝时期,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奠定了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

不可否认,汉武帝时期打出了国威,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在这里不去探讨战争带给国家、民族的负担,仅就题主的问题,说一下是否是侵略的问题。

在历史上从没有今天意义上国境边界线一说,边境的概念,就是凭实力说话。守得住就是你的,守不住就是人家的。

就说河套地区,远在长城以北。即便是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也就是防御匈奴的入侵。起码在秦始皇的概念上,长城就是边界。以北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盘,秦始皇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