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典故(子虚乌有的典故来自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子虚乌有的典故来自哪里

成语:子虚乌有

拼音:zǐ xū wū yǒu

解释: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出处: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问答。

近义成语:捕风捉影、荒诞不经

反义成语: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灯谜面:“一点不在乎”,谜底:“子虚乌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1:最小;3:最大):3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孟姜女真的哭倒长城了吗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杞梁妻”的故事:

齐侯带兵攻打莒国,令杞梁(或叫杞殖)和华周做先锋,但是被莒国打败了,杞梁也被莒国人杀死了。齐侯回国以后,在郊外遇上了杞梁的妻子,就派人在原地悼唁杞梁。杞梁的妻子却觉得她夫君为国战死沙场,齐侯这样悼唁实在太随便了,就说:“我丈夫杞梁有罪吗?如果有罪的话,就不配得到悼唁;如果无罪的话,他还有家宅在,臣妾不能接受在野外悼唁他。”得知这番话后,齐侯就乖乖的到杞梁家里,恭恭敬敬的再悼唁他一次。

杞梁妻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出言顶撞齐侯,成为了古代贞节烈女的典范。她的事迹屡屡被后世的许多大名人引用。《礼记·檀弓下》讲道:

蒉尚的亲人出殡,鲁哀公派使者来悼唁,双方在路上相遇了,蒉尚就在地上画了一个殡宫的图案,然后让使者在里面悼唁。曾子便引用杞梁妻的事例来批评蒉尚甚至比杞梁妻还不懂礼仪。

但是杞梁妻的故事和孟姜女的故事仍然相差非常远。《左传》中记载的故事没有出现最重要的哭夫的情节。最早将哭夫和杞梁妻联系在一起的文献是《孟子·告子下》,其中记载:“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将哭夫描写得更具体,并出现了哭塌城墙的情节:

齐杞梁殖之妻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遂赴淄水而死。

《烈女传》中虽然还保留杞梁妻斥责使者的行为,但故事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哭夫上面了。最后还讲到杞梁妻投淄水而死,这也与孟姜女自沉鸭绿江的说法相去不远。

这里哭塌的还不是秦长城,是无特指的城墙。西晋崔豹在《古今注》卷中说,杞梁妻哭倒的是杞都城城墙。而南北朝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六“莒子之国”条中说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国的城墙。杞梁是攻打莒国时死的,杞梁妻哭倒莒国城墙在逻辑上讲得通,但实际上一个女人如何抱着丈夫的尸体跑到敌国城墙下去哭呢? 这些都只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想法。

孟姜女的故事大致完备是在唐代,唐末贯休在《杂曲歌辞·杞梁妻》写道: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在这首歌辞中,被哭倒的城墙正式定型为秦长城,杞梁的死因也从战死变成了修筑长城而死,尸体被埋进长城里,这些都与孟姜女的故事完全吻合了。

“孟姜女”的名字取代“杞梁妻”也差不多是此时。唐五代时期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捣练子》写道: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但究其根源,“孟姜”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当中,是美女的代名词。如:《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古代中国女性地位极低,没有名字。杞梁妻虽然是故事的主角,但从《左传》开始一直都从夫,被叫做“杞梁妻”,而没有名字。这样对讲故事者始终很不方便,到了唐五代人们大概再也忍受不了“杞梁妻”这种叫法,所以创造出了“孟姜女”这个名字。

而民间传说又对孟姜女这个名字做了一番解释,说:

古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在自己家里种了一棵冬瓜。后来冬瓜藤长到了隔壁姓姜的人家家里去了,并结出了瓜。两家人为了争夺这只瓜而争吵不休,后来决定劈开,一家拿一半。结果劈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个女娃娃。两家人便决定共同抚养她,并给她取名叫做孟姜女。

而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也从“杞梁”演变成了“杞良”“喜良”“万喜良”。

“岳母刺字”的故事,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了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查无依据。

宋朝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岳母刺字”的记录。

那么,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是“尽忠”还是“精忠”。民间流传有多种说法。因此,这些问题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谜。

  • 《宋史本传》中记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在元朝人所编写的这本书中并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 《精忠记》提到了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编写于明朝成化年间。
  • 《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
  • 《精忠旗传奇》“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编写于明朝末。

由此可见,元明两代已经出现了“刺字”的说法,但却和岳飞的母亲并没有什么联系。

“岳母刺字”的说法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的《精忠说岳》书中记载,岳母担心有不肖之徒诱导岳飞做出不忠之事。于是祷告上苍和祖宗后,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岳母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四个字永不褪色。

有学者提出,岳母姚氏是一个普通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刺字是一门特技,绝非一般常人所能,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显然是作者是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述,从而加以想象发挥,在艺术加工创造编写而成的。

岳飞从小就有报国之志,在宣和四年,19岁时应募入伍,背部之字大约是此时所刺。

两宋时期,朝廷实行募兵制,军队都是国家出资雇佣的,来源比较复杂。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曾将“刺字为兵”定为一种制度,只要是招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在背部刺字作为记号。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然在贯彻执行,岳飞背部“尽忠报国”的字应该是入伍时刺上的。

有一些史料把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写成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这可能和宋高宗有关,宋高宗为了表彰岳飞的赫赫战功,御赐“精忠岳飞”四个字,并让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帜赐给岳飞。之后,岳飞每次出征时,都会带上这面旗帜。

因此,到了明清时期,“尽忠报国”逐渐演变成了“精忠报国”。“精忠”二字是宋高宗御赐的,这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

无论“刺字”一说有没有与岳飞的母亲姚氏有关联,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粹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她是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为贤母。

有关岳飞的著名故事是什么还有一句名言是什么

岳飞字鹏举,南宋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岳飞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抗击野蛮的金兵入侵中原。八百多年来,岳飞的故事传颂到今,是中华民族不屈抗击侵略的象征。

岳飞有一句名言:“文不爱钱,武不惜命,天下天下太平唉“!可见民族英雄岳武穆品质之优秀,到现在也有现实意义。

岳飞还有一个故事,与恩师宗泽老将军商讨用兵之道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