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ner(二战期间的战斗机是如何在夜间进行空战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二战期间的战斗机是如何在夜间进行空战的

(英国A20夜间战斗机)

自一战期间,为了达成作战目标,出现了战斗机这一新兴兵器,并在战争后期,早期战斗机细分成白天战机和夜间战机。顾名思义,白天战斗机就是在白天进行战斗、护航、驱逐的作战飞机,夜间战斗机,就是在夜晚完成白天战斗机作战任务的飞机,在一战中,夜间战斗机为英国首创。

(BF110G4夜间战机)

一战中的夜间战斗机是没有雷达。电探等装备,所以,早期夜间战斗机只能通过地面探照灯,照明灯引导,依靠飞行员通过肉眼,耳朵来辨别攻击敌机,因此,作战效率聊胜于无。时间来到二战,纳粹德国为了达成作战目标,完善了夜间战斗机,这就是在不列颠上空大名鼎鼎的BF—110G4型战斗机。使用了笨重的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是款相当笨拙的飞机,但是它确实是一款性能相当优秀的夜间战斗机,这是因为二战中的夜间战斗机不像白天战斗机那样追求速度和运动性,而是追求续航,火力,所以二战中的夜间战斗机都是双发重型战斗机,这些在白天笨拙的飞机在装载雷达,电探后,就能较好的在夜间完成作战任务。又因为早期的雷达使用上相当复杂,判读目标资讯全靠人工,只有一名飞行员要同时进行两项工作非常困难,雷达操作员是提高夜间战斗机效率相当重要的一项职务。所以夜间战斗机通常由两名飞行员组成机组,双人机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漫长的航行时间中,双人机组可以通过聊天来减少疲劳度,可以在抵达战场后更好的完成任务。

战争中后期德国夜间空战英雄海因茨·沃夫冈·葹瑙佛驾驶BF—110G 4型飞机参予了164次空战并击落了121架敌机,丰硕的战果让该飞机获得了一个让盟军胆寒的称号“夜魔”。

(P61黑寡妇夜间战机)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盟军迎来了能够全面压制夜魔的新飞机—夜寡妇。1944年3月,盟军登陆诺曼底,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夜寡妇p—61战斗机,此时,攻击者已经变成拦截者,盟军飞机不再扮演护航拦截的角色。黑寡妇常常深入德国领空进行轰炸,而BF—110G 4不敌黑寡妇无力进行夜间拦截,因此纳粹德国也品尝到42年英国皇家空军的无奈的滋味了。1944年6月30日,黑寡妇抵达太平洋,一架三菱BETTY型飞机很快成为它的战果之一,盟军四架夜寡妇P—61夜间战斗机升空拦截,捕获了日军轰炸机,取得了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的战果,并且,由于日后日军连续夜袭失利,只好在同年12月19日后,中止了夜间行动。直到战争结束,夜寡妇在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所向披靡。

(探照灯也可以为战机提供目标指引)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夜间战斗机是依靠雷达,电探来寻找目标进行作战的。在对付没有护航,笨拙的轰炸机时,夜间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差问题完全得以掩盖,而在攻击时先通过雷达探测到目标大致方位,赶到后利用探照灯指引,或者自己投掷高空照明弹照亮目标,然后利用凶猛的火力将轰炸机击毁。

原创不易,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求各位老爷点波关注

为什么说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粤语吹的脑残逻辑而已。粤语吹的逻辑漏洞百出,我来逐一反驳。

1,如果粤语最接近古汉语,为什么粤语吹从来不和各地方言对比,而只针对普通话?因为普通话并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方言,只是通用语。怼普通话没有那么多的人驳斥,否则,别说怼各地官话了,就是广东省内的潮汕人和客家人,服你们广府人吗?客家人的论调最说明问题,客家人认为推广普通话,就可以让客家话免除被粤语夺取地盘,要知道香港最早可是讲客家话的hongkong的词音就是来自客家话,而并不是粤语。

2,普通话只是现代汉语标准音,各地方言对比普通话,都显得更接近古汉语。这也是粤语出只抨击普通话而不针对各地方言的原因,因为粤语吹怼不过全国。只能怼没什么母语人口的普通话。而我这样习惯性怼粤语吹的人,也并不是主张普通话如何如何,而是主张的,官话才更接近古汉语。

3,某些粤语吹说什么粤语更接近韵书。但有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不管是隋朝切韵还是宋朝广韵,都有一个基础框架,也就是平声分阴阳两卷,而上去入不分阴阳,上去入各一卷,平(阴平阳平)上去入共五卷。这个框架上和普通话和各地官话也是一致的。而粤语呢?九声六调,或者说是四声九调(平上去各分阴阳,入声分阴入阳入和中入三种。)而且,这个四声九调(九声六调),全国独一份。如果全国独一份的更接近古汉语,那么韵书中的体现在哪里?没有!但各地官话大多都符合四声五调的结构。

4,如果说四声九调的粤语更接近古汉语,粤语吹一个是拿不出韵书来证明,再一个,全国各地方言都不接近古汉语,只有粤语吗?猴不要脸!

其实我敢可以举个栗子,一个祖宗的后代,必然是越相同的地方越接近祖先,而绝对不是越不同的地方。所以,若说接近古汉语,绝对是各地方言趋同的地方,而绝对不是什么唯一一个多了一个中入声的粤语。甚至按切韵广韵来说,入声连阴阳都不分的。就是短促音而已。

5,南京是第一个论证四声平上去入的地方。咱且不说入声是不是官话融合吴语之后的发音特点,咱就说入声是古汉语特点。

其一,不在平上去之内的短促音是不是入声?

其二,定义入声是1500年前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南京,南京话1500年来,始终有入声。南京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始终保存入声。谁敢说哪里的战乱比南京还多,多到入声因为战乱而丢失?不可能的,统治者如果有闲工夫管平民怎么说话,那为什么方言始终没有统一呢?

6,还是之前那个逻辑,越是趋同的越接近古汉语。否则,别问为什么北方人听不懂六南方言(西南官话即是官话,也是南方方言,北方人是可以听懂的),六南方言之间就听的懂吗?如果同样继承自古汉语,那必然是能互相听得懂的部分来自古汉语。那些互相听不懂的地方,只能是本地化的非汉语古语和俚语。

7,我还要提一下河南话,也提一下河南话标志性口语『中』,中字的用法只有河南附近才有。而且是常用口语。古汉语有文言分离,口语的用法很少出现在文言文,也就是古代书面语上。但是中的用法却符合另一个字的造字逻辑。这个字就是——史。

河南方言的中,是中庸中肯正确的意思。而小篆之前的,口,中,史,这三个字的口字部分都有两个向上翘起的“嘴角”,一个口一分为二,这就是说话不偏不倚的意思,说话不偏不倚,并执笔(篆刀)记录下来,这就是——史。(史字下半部分和文的下半部分是一样的,篆刀刻字也)。

也就是说,河南话口语的中字的用法符合史字的造字逻辑。所以,足够证明古代口语甚少成为文言文。但却可以证明自古至今中字都有中庸中肯不偏不倚的意思之下的口语用法。

而这个中的用法,却并没有走出河南多远。某些六南方言,包括粤语,根本没有什么古汉语口语用字,却把文言词汇当口语用,这是接近古汉语吗?这只能说明,古汉语到六南只是文字传播过去而已。口语方面几乎没有。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行,而绝不是什么行路。古代典籍并没有行路一词。

8,粤语吹总喜欢拿出一些古诗词押韵方面的问题,论证谁更接近古汉语,但是粤语吹不仅仅不敢提供不押韵的古诗。甚至也是始终对比普通话,比如咏鹅,在粤语里押o韵。普通话e韵o韵都有,但粤语吹却不提很多官话方言咏鹅是押e韵的问题。

还有悯农一诗,粤语是不押韵的。一首诗的代表性虽然不大,但仔细看一下悯农的韵脚。u韵的午土苦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国人自古至今的常用口语,午是最基础的时间用词,土是农耕民族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见到的东西,苦是五味之一,最基础的味道,最容易找到的味道。这三个字粤语里面却不押韵,充分说明粤语口语自成体系,根本不是继承自古汉语的口语。

9,其实很多方言都有继承自当地非汉语古语的部分,比如我作为山东人就从来不否认山东三大官话的不同,是因为残留东夷语多少而导致的不同。但粤语吹却从来不敢承认粤语继承了古百越语。我们本地方言的一些俚语,是没有汉语本字的,而粤语呢?也是一样,但粤语吹们是下过功夫的,这些文字,全部用口字旁的喃字来表示了。没有汉字本字,并不是古代典籍常用字,正说明这些文字,源头非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