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出伏”,处暑节气也到了,后面还热吗今年会有秋老虎吗?农村老俗语“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啥意思,有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即将“出伏”,处暑节气也到了,后面还热吗今年会有秋老虎吗

今天是8月19日距离处暑还有4天时间,民间都说处暑即“出暑”,意味着伏天过去天气转凉,但实际上每年的处暑节气前伏天就已经过去了,但是即便出伏日过去了处暑过后总会再热十几天,尤其南方地区感觉明显,人们称这种该变凉的时候却很热为秋后一伏“秋老虎”所致。那么这有没有道理呢?秋老虎又是何物呢?今年处暑过后天气会热吗?秋老虎会来吗?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逐条来解释其蕴含的千年节气文化。想了解更多三农信息,请关注“瞳影简生”!谢谢!

首先,今年的出伏日是哪天呢?它和处暑节气有什么关联呢?

所谓出伏正是三伏天末伏的最后一天,而今年的末伏时间是8月11日~8月20日,所以出伏日就是8月20日。

至于它们的关联,这就要从北方的气候特征说起了。因为每年的出伏日都是处暑前的几天,而我国三伏天之所以炎热正是副热带高压气候导致,而出伏日时,副热带高压气候开始由北向南撤,并不会马上撤离我国领土范围,所以从北方的气候凉爽的时间来看,多半需要3天左右时间我国北方气候就有了明显的秋高气爽,所以,处暑又称为“出暑”,这属于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而言,但南方仍然受高压气候南撤速度慢持续炎热。

处暑过后的天气炎热就是“秋老虎”导致的吗?秋老虎是何物呢?

在农村关于秋老虎的说法是这样的:有农民认为,每年的立秋过后就是秋老虎到来了,因为立秋在时间上确实是秋季的开始,但是从夏季三伏的时间来算,像2019年立秋却在中伏的末期,末伏天还未到来,所以立秋后本来天气仍然受副热带高压气候炎热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夏热未尽”,应该算是“夏老虎”导致的炎热,并不是秋老虎。

而秋老虎是指:出伏日后副热带高压气候开始由南向北撤离,如果到了处暑节气后,南北方干旱少雨,此时,太阳达到黄经150度,日照时间只比夏至最长时间缩短2小时25分左右,所以日照时间依旧不短,就会造成南北方该凉爽的时候不凉爽,而处暑后持续炎热的时间就是“秋老虎”所致的影响。而今年的处暑节气是8月23日十八点零一分五十三秒,其结束时间为9月8日六点十六分四十六秒白露节气,因此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正是说明了处暑过后依旧可以大盆洗澡,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露身洗澡了,可见天气转凉,而处暑到白露即是秋老虎的存在时间。

如此,秋老虎似乎年年来犯,那么4天后处暑就来了今年会热吗?

而对于处暑后热不热民间有很多的俗语进行了预测,像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公秋老虎爽,母秋老虎热”,以此民间对于早立秋和公秋老虎的判断方式是一致的,都是指立秋当日的时辰而定,如果立秋时间在0点到12点之间就是早立秋,或者公秋老虎;如果立秋在12点到晚上24点就是晚立秋,或者母秋老虎。

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凌晨三点十二分五十七秒,所以是早立秋和公秋老虎,因此从民间俗语预判上今年的秋老虎会比较凉爽,就我们本地来看,目前立秋后是秋雨不断,“利奇马”台风都来了,气候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未到出伏日就秋高气爽了,所以,我们这今年处暑后一定不会热了。而对于农业秋老虎更是秋收作物的“头号敌人”,因为少雨炎热会造成夏秋两季持续干旱,俗话说: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籽难保米。就是指此时作物已经结实,并开始膨大籽粒急需水份,缺雨自然难以籽粒饱满而减产,所以秋老虎事小,保证秋收产量事大,个别秋老虎干旱地区要注意抗旱保收。

农村老俗语“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啥意思,有道理吗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这句俗语形象的反映出来了我国的气候特征,前半句是涝灾,后半句是旱灾。有无雨和十八江、干断江是最直接的体现。

这句俗语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一道地理考试当中的题目,到现在依旧是印象深刻。后天8月23日就是处暑节气了,所以咱们根据地理知识首先来推理咱们国家在8月份至9月份雨季下雨的一个地区性转移。

1、 在8月份和以后时间内,咱们国家的雨带分布区域。这个就是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那么在处暑节气,就是雨带分布在咱们国家的东北地区。

2、 这句俗语反映出来了咱们国家东北地区人多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而“处暑无雨干断江”是由于这个时间段内夏季风势力弱没有给东北地区形成降雨而形成的;而前半句刚好是反之亦然的一种涝灾现象。

前几天在新闻和天气预报上可以看到东北地区辽宁省出现了涝灾,当然这是由于台风“利奇马”所引起的,这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夏季风势力很强劲,加之台风,才会导致比以往大多数年份内有不同的涝灾现象,所以还是比较特别的。

3、 前半句说明降雨来的早退的迟,后半就则说明雨季来的迟推得早,刚好是南辕北辙。这就和咱们国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结合起来来说明的。

处暑将至,做好“十个一”,助力安度秋冬,具体怎么做

处暑即暑止。处即止也,处暑即是暑止之意。今天就交处暑了,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排于十四位,是代表阴历七月的中气,是秋季第二个节气,即秋季第一个中气。说明夏热暑气到此绝止停止,之后再无暑热,秋凉已明显,季节在变化转换了,所以在作息饮食上要作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新变化。

至于说做好“十个一”那有揍满之意,也各有说法的,硬揍成十个一也是可以的。夏去秋临,少辛多酸,第一就加多酸这一味吧,秋季少辛多酸是有益养生与健康的。秋后藕熟是一鲜,尝秋鲜首数莲藕,这是所谓的食一白,藕有凉暑去热功效,可以润肺去燥,秋燥是必有的。秋来暑止,就要健脾胃,吃一肉,这一肉是指鸭肉,鸭肉具有开胃健脾去燥热忽郁之功效。秋来菊花开,饮菊花茶有润肺护肺去秋热燥作用,饮一茶,就饮菊花茶。秋来喝一汤,最好是做雪梨银耳汤,也可润肺去燥滋阴补肝肾。夏尽秋临,要学会揉一处,保护血管,疏通血管,那最好是接揉内关穴。暑尽秋来会有秋燥,要防热伤风,防一病就以防热伤风为主。熬夜对人身体是有大害的,要学会忍一事,这忍一事就是不要熬夜。秋来要护脾胃,护一处就是护脾胃。秋来阴长阳去,秋后要晒一处,即适当晒背补阳。

出伏和处暑有什么习俗

今天是8月23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

我们都知道,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立秋在前,处暑在后。但立秋之后,全国各地高温预警不断,除了热还是热,这怎么能算是秋天?

(图源/网络)

而处暑过后,天气反而转凉,比立秋时秋意更浓。为何古人不把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换过来呢?别急,今天给大家解答。

过了立秋,为何还有处暑

民谚云,“过了立秋节,夜寒白儿起热”,指立秋后,白天暑热犹在,晚上渐凉。但这种微妙的变化,难以被现代人察觉。

再加上,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即梧桐树的第一片叶子飘落就意味着秋天的到来。立秋是指秋天开始的趋势,并不指暑气的消散。

而处暑的“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因此处暑也代表炎热的暑天已经结束,正式进入秋天。这也就是为什么立秋之后还有处暑。

秋燥来袭,当心4种病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