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可以在正德年间取得应州大捷,而在嘉靖时期就发生了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经历的奇耻大辱怎么也忘不了,想起时心里就疼,该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明军可以在正德年间取得应州大捷,而在嘉靖时期就发生了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

先谢谢邀请!

先来分别细说一下这两场战役,再总结分析,在嘉靖帝堂兄正德帝时期明军还能取得应州大捷,战胜鞑靼军队,而三十多年光景,嘉靖帝却被鞑靼军队打到了北京城外,为何这胜负逆转很快。

应州大捷

其实正德十二年即公元1517年的应州大捷说是大捷还是比较有争议,比较诡异,因为根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是役,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从这段记载来看,这场应州大捷明武宗正德帝亲自率军上阵,蒙古人也就是鞑靼军队死者不过十六人,而明朝军队死者五十二人,先不说重伤者,因为毕竟明朝军队能统计出己方重伤者,但是却统计不到鞑靼军队重伤者,单以死亡人数来看,明朝军队就比鞑靼军队死的多很多。

所以这么一看还会认为这是大捷吗?

总体来说应州大捷虽然不能算是大捷,但是也绝对算是一场以明军胜利而告终的战斗,虽然明军伤亡更惨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明朝中期以后,蒙古人也就是鞑靼陷入内部各部族争斗,他们已经没有心思反攻中原,恢复大元,重振成吉思汗的雄风了。他们更多的只是想旋风般杀进中原劫掠一番就足够了,或者在明朝手里占足便宜就行。

而明朝军队也再无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那般雄心,他们也没有心思再征服蒙古征服草原,他们更多的是想保证自己不被鞑靼劫掠就足够了。

所以在双方这种心态下,不管是蒙古人寇关劫掠,还是明军出塞抵御,他们都会下意识的避开对方主力部队,因为双方的战略目的打一开始就不是歼灭敌人主力部队,这与明朝后期与清军宁锦对峙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期清军是要入主中原,歼灭明朝政府;而明朝政府是要彻底歼灭清军,消除边患。

所以基于明朝和鞑靼双方这种心态下,明朝中后期边塞对鞑靼用兵所谓的胜绩绝大多数都是流水账,而明武宗正德帝亲自指挥的应州大捷,更多的是对鞑靼小王子的驱逐,因为鞑靼小王子也并没有真心想和明军主力硬钢。

否则按照史书记载双方投入兵力都达到十几万大军,抛去后勤补给和预备役军队,双方投入战场的生力军也得在五六万人左右,这在历史上算是一次参战人数规模非常大的战役了,而根据史书记载双方激战一天,但是却只死伤了这么点人,这数据很明显不对。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鞑靼小王子是率军边打边撤退,而明武宗是率军在后面边打边追,所以明军伤亡比鞑靼军队更多。

但是客观的来说应州之战还算是一场以明军胜利结尾的战斗,因为明军阻止了鞑靼军队南下劫掠的意图,而且明武宗朱厚照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在这场军事对峙中逼迫鞑靼小王子认怂撤退,最终以明武宗乘势追打认怂的鞑靼小王子而告终。

不过这场战斗明朝内部其实意见也不是很统一,明武宗为了炫耀自己武功,吹嘘为应州大捷,而部分朝臣则认为这就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胜利,而且明朝军队损失其实也很重,谈不上绝对优势性的胜利。

而且最为幽默的是到最后明朝君臣连南下入侵的鞑靼小王子是谁都不知道,有人认为是达延汗,但是根据明朝对鞑靼人的记载,鞑靼的各部落首领都被明朝称为小王子,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对明武宗认怂的鞑靼小王子究竟是谁呢?

这个问题估计你去问明武宗本人,他自己都得说:我哪知道是谁,爱是谁是谁,反正鞑靼小王子是我的手下败将。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距离应州大捷的时间大约相隔三十三年,鞑靼的俺答汗想让明朝扩大和增加边境贸易,但是明朝政府拒绝俺答汗的要求还斩杀了使者,所以俺答汗大怒率军侵犯大同,企图用武力达到目的。

大同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奋死抵御俺答汗战死沙场,而宣府和大同两镇总兵仇鸾怕死畏战,重金贿赂俺答汗,请求俺答汗再勿侵犯大同和宣府两镇,请他移兵东去,于是俺答汗拿了钱就真办事了,鞑靼军队从古北口攻入京郊附近。

而这位宣大总兵仇鸾因为早早得知俺答汗入侵北京的消息,所以他第一时间率军进京勤王,被嘉靖帝认为忠肝义胆,拜为大将军,总督天下各路勤王援军,全面负责抵御俺答汗。

俺答汗寇犯北京,当时的兵部尚书丁汝夔问策于内阁首辅严嵩,而大奸臣严嵩则认为俺答汗侵犯北京无非就是为了劫掠财帛,他认为在边关打了败仗可以掩饰,但是在京郊附近打了败仗则不可掩饰,既然俺答汗只为了劫掠,那不如放任俺答汗劫掠一番,等俺答汗吃饱喝足了自然就会退军。

丁汝夔因此会意,他下令京郊各关隘不可轻举妄动,并指示仇鸾也要坚壁不战,不发一失。仇鸾本来就是畏战之人,他本不想与俺答汗交战,更何况还有了兵部尚书丁汝夔的指示,仇鸾则更加名正言顺的怯战。

于是俺答汗在京郊附近劫掠八天,在饱掠之后得到了明朝同意通贡增加边境贸易的许可后,方才撤军从古北口而退。

庚戌之变后从民间到嘉靖帝本人都是震怒不已,民间对中央政府的军事无作为非常不满,而嘉靖帝本人也认为庚戌之变是奇耻大辱,非常震怒,严嵩在上下各级压力下推丁汝夔出来当替罪羊,最终在严嵩的弹劾下以及嘉靖帝需要找出气筒的情况下,丁汝夔被中央斩首问罪。

丁汝夔在临死时高喊“奸臣严嵩误我。”这件公案直到明穆宗隆庆帝登基后才将庚戌之变主要责任放在了严嵩身上。

总结

从这两场战役细分可以看出,应州大捷算是胜利,但是并不是像明武宗自己吹嘘的那么厉害,而且从应州大捷也能看出明朝军队其实对阵鞑靼军队还是有一战之力,即使在三十多年后的嘉靖时期依然如此。

那么为什么嘉靖时期明朝军队如此不堪,主要在于中央的高官,明武宗朱厚照虽然不是好皇帝,但是明武宗喜好武功,他本人也确实有一定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所以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可以奋勇杀敌,追歼鞑靼小王子。

而嘉靖帝喜好修道炼丹,朝政都交给奸臣严嵩打理,而严嵩根本没有明武宗那般魄力和勇气,他更多的是谄媚嘉靖帝,所以在面对俺答汗时,严嵩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应对敌人,而是只求无过,保证自身利益,所以他放任了俺答汗劫掠。

即使当时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如果严嵩命令丁汝夔奋勇抵抗,各地勤王军队已经就位的情况下,击退俺答汗不成问题,毕竟俺答汗属于孤军深入作战,而明朝军队占据主场优势,即使单兵能力不如鞑靼军队,以天时、地理外加人和的优势,明朝军队只要沉稳应对绝对不会重蹈土木堡之变的屈辱,而且嘉靖帝也不可能亲自上阵,他没有那勇气。

归根到底在于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君臣太多的震撼和惊恐,所以严嵩怯战害怕背上失败的过错。

庚戌之变不在于明朝军队战斗力下降有多快,而在于决策指挥者的怯弱,应州大捷也并没有明武宗吹嘘的那么夸张,所以这两者在不同决策者和情况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经历的奇耻大辱怎么也忘不了,想起时心里就疼,该怎么办

人嘛!都是有思想活动的,这都是正常思维反应可以理解。受了奇耻大辱换成任何人都不可能思想没有怨气和委屈,不可能思想上无动于衷。但委屈归委屈,我们也不能总是耿耿于怀不能放下,只要行的端做的正经得起考验,我们还怕什么呢?人生的经历到处充满变数,不可能事事那么顺心,学会承受化怨气为动力,让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反思吧!用事实证明自己,认真走自己的路,身正不怕影子歪坚强些那又怎样,肚量大些不去想那么多,干嘛自己折腾自己呢?所以说我们应换个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就感觉心里亮堂多了。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忘不了是自己想的太多,别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自己折腾自己了。别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得逞,我就是我问心无愧心里坦荡荡,必须具备这样的心里才行,该承受的承受了,还想那么多干嘛?快乐是一天烦恼是一天,我们何不享受快乐呢?您说是吧?朋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