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开篇说日、月、星、辰、谓之四象,请问其中的“辰象”指的是什么?日月星辰,“日”是太阳,“月”是月亮,“星”是星星,那“辰”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西游记》开篇说日、月、星、辰、谓之四象,请问其中的“辰象”指的是什么

日月星辰都是宇宙中的星球,辰是星系

中的总称,谓之为星辰。

日月星辰,“日”是太阳,“月”是月亮,“星”是星星,那“辰”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像已经回答过了,辰是一个动词,并不是一个名词。其实日月星辰就是指的日月星三者在宇宙中缓慢的运行。由于日月星的运行,才有了四时的变化,所以引申为时辰。

在《说文》中记载:“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震,民农时也!”这个时节指的是惊蛰,在惊蛰以后,天气转暖,蛰伏一个冬天的虫子的开始苏醒。在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辰”最早的时候就是指的虫子。

在《释名》上解释的也非常清楚:“辰,申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就是指“辰”的意思就是就是指昆虫的蠕动,在昆虫刚刚苏醒的,会抖落身上的泥土,伸展身躯,准备爬行或者振翅飞翔,这种状态被称作蠢蠢欲动。

所以辰不能用来指代大的震动,而是将动未动之时的那种状态。因为人们认为蠢蠢欲动时的状态是非常美好的,所以在《律历志》中写道:“振,美于辰也”!意思就是,事物的美好,在于它蠢蠢欲动的时候。就好像爱情一样,最美好的就是在最初春心萌动之时。

那么辰和星星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们观察夜空的时候,实际上看到的星星就是蠢蠢欲动的状态。就像一首歌描写的那样“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闪一闪的状态,就是蠢蠢欲动的状态。所以“星辰”就是指的在夜空中,星星缓慢的移动。

在《千字文》中写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如果这句话你把“辰”理解为名词,根本就解释不通。“宿”就是指的归宿,“星宿”就是指的星星的归宿,“辰宿”就是星星缓慢的移动到它的最终归宿。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最初是青黑色的,地的颜色最初是黄色的。宇宙最初是辽阔而又荒芜的。日月有盈亏,星星有自己运行轨迹,缓慢的移动到它最终的归宿,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才有了四时的变化”。后面当时就是一年四季的的变化。

在《左传》中也提到:“日照昼,月照夜,星运行于天,昏明递匝,民得取其时节,故三者皆曰辰也”。意思就是太阳在白天运行,月亮在夜里出现,星星在天空运行,昏暗交替,才有了四时的变化,三者的运行状态都可以说是辰,辰就是指的缓慢的运行。

我们明白了辰的意思,就可以继续延伸到很多方面去理解。为什么早上7点到9点时候被叫做辰时,其实也是和惊蛰后的昆虫一样,人们也是刚刚苏醒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辰时,意思就是该要出动的时候了。而早晨中的“晨”,其中就是指的太阳将要出动,就是指的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

其实我们很多汉字都有它丰富的内涵,有些词汇虽然我们常常在用,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它真正的含义,其实一个字一个词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并不是随意捏造的。

古代的“日、月、星、辰”中的“星”和“辰”具体指什么

星这个字很简单了,一直以来的意思就是天上的星星。值得讲的是辰这个字。

辰字最早是蜃,也就是大贝壳。上古时期,没有金属制品,古人就把贝壳的边缘打磨锋利,用来收割,称为蜃镰。

后来天文学发展,尤其是星相学。因为农事是星相学发展的原动力,古人研究天文就是为了农业服务嘛,于是星星开始和农业器具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东西方偕同。比如大熊座α,中国叫斗星,因为一直位于北边,叫北斗。西方也叫犁星。郭沫若对此有考证:星之名辰者,盖星象于农事,大有攸关。

蜃这个字呢,还有点幻术的味道。我们知道海市蜃楼,就是一种光学投影现象。这一点我们牛逼的古人也清楚。古人认为星星和大地是有关联的,这是星相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投影关系。《史记》对辰字就有解释:辰,万物之蜃也。这样,辰,就逐渐变成了星星的代名词。后来,古人的认知进一步提高,辰成了天体的代名词,日月星皆称辰。星辰,就是用来统指星星。

涨姿势了就点赞关注一下呗。和郝子一起学历史,装逼更轻松!

“三光日月星”还有更好的下联吗

上联:三光日月星,

下联:三才天地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