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3月1日起施行,可交通管制、停产停课;开发商挪用6亿资金导致交房延期→【2月25日周六 新闻速览一分钟
发布时间: 2023-07-11

天气预报

今日头版

华商新闻

▲陕西省202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将于2月25日(今天)、26日在全省11个市区政府所在地统一组织实施。2月25日统一进行公共科目笔试,2月26日进行公安职位专业科目考试。据了解,陕西2023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6360名。你准备好了吗?

展开全文

▲2月24日上午,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碑林区、未央区、临潼区、曲江新区2022年重点工作成效亮点、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思路举措,并答记者问。

碑林区:将打造国家级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 研发建立全区未成年人信息平台

碑林区委书记刘其智介绍,2022年全区GDP实现1112.56亿元,获评西北唯一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区“,城镇新增就业24466人,成功创建省级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试验区和“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试点区。

2023年,碑林区将“高标准”推进“文旅+”“科教+”为先导的“24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实施总投资443亿元的2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总投资884亿元的86个区级重点项目,“高效率”开展“五进五争五比”“三送一解”等活动,年内招引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国内百强和总部企业4家,打造国家级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加快5个启动区和特色路段建设工作,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实施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以上;运用“四个招商”经验,优化“1+2+7+N”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举措,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街区经济,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立起来的开发区”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区”提质增效,争创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

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持续开展“中国西安碑林书法大赛”“新光奖国际原创动漫大赛”,全力服务保障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和小雁塔片区建设,推进顺城巷、竹笆市等历史文化片区及历史文化街巷建设,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钟楼—南门国际高品质消费中心为核心,以太白路、东二环等商圈为支撑的多区域消费热点,持续开展应季促消费系列活动,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打造国家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核心示范区和时尚消费目的地。

围绕“一老一小”,建立完善“基本+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和“3+6+2”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新建1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改造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研发建立全区未成年人信息平台,争创全国首批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巩固提升碑林全省、全市教育强区地位,新组建4个市级“名校+”共同体,加快市十二中、建国路小学等6个校园提升改造,确保市八中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打造市八十六中和小雁塔小学高品质教育园区,持续擦亮碑林教育金字招牌。

坚持“留改拆”并举、“规建管”并重,启动南稍门十字、交大二村地铁上盖物业项目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原有棚改项目建设,推动测绘路片区、草场坡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推进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建设,提升市政道路4条,新建提升公厕6座,策划实施地下停车场专项债项目3个;发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作用,实现城市管理全领域、全时段监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优化主城区环境品质。

最后,关于如何打造国家级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刘其智补充说,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是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的全国首批三个国家级试点创新街区之一,依托碑林区科教资源优势,计划形成“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的空间规划布局。瞄准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信息技术、智慧健康、新材料+数字创意的“6+1”硬科技产业研发方向,推动创新资源与“政、产、学、研、金”有效衔接,探索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城市转型、高质量创业就业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新机制。

碑林区将开展面向未来的创新街区智慧治理、健康与养老消费场景、“人工智能+民生科技”等宜居应用场景探索,强化“根科技”“融服务”“软环境”三角支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创业生态,为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佳实践样板

未央区:将不断给小区工作站、楼栋长赋能 实现“工作在渭北、生活在未央”

未央区委书记刘国荣介绍,去年未央区全力激活市场,发放消费券700万元,减税降费28亿元,兑现惠企奖补资金超5亿元,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建立607个小区工作站、选聘7416名楼栋长,将社区职能延伸至小区、再延伸到楼栋,一直到群众家门口,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23年,未央区将建立“三级包抓”机制,推动133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年度投资28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加力延链补链,推进未央·西航科技产业园二期建设,做大航空动力制造产业集群;发挥西北有色院新材料双创示范基地作用,提速长安大学、陕科大等高校秦创原分平台建设,做实秦创原未央“1311”示范工程。

积极融入“北跨”战略,推动渭河两岸道路互通、产业互联、优势互补,实现“工作在渭北、生活在未央”,打造西安“北跨”发展的“桥头堡”。做实道路“U型空间”清单式管理,加快沿街小餐馆、小建材店、小停车场等退出一、二级道路,今年新建精品小公园12个,打造凤城八路等6条绿化示范街,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加快西航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朱宏路体育运动公园建设,利用好北二环等高架桥下空间,建设市民休闲运动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集中精力办好“10件惠民实事”,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加密学校布点,探索与驻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养老服务“双中心”合并建设运营模式,打造医养康养新样板。开展为期半年的社区消防隐患治理专项行动,筑牢小区安全屏障。做实城中村整治“收回、增收”后半篇文章,多措并举将“低价出租、人情出租、非法出租”的集体土地和撂荒的承包地重新收回到村集体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开心农场、花卉产业、户外露营等新业态,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有效破解汉长安城遗址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等问题,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路径。推进汉文化研学农业生态园、西安汉城绿色农场等项目建设,做好阁老门村、张家巷村“乡村+文旅”试点,力争李下壕旧村落改造项目一期上半年开业运营,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组建大遗址研究同盟,深度研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丝路故事,做大文创产业,擦亮“汉文化精神标识地”金字招牌。

立足未央管理服务人口激增的新阶段,不断给小区工作站和楼栋长赋能,强化党建引领,聚合各方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区域和谐稳定。据介绍,未央区全面承接行政区划内开发区移交的社区、小区后,服务管理人口从130万激增到180万,为了做好辖区群众服务工作,将进一步实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统筹公安、司法、信访、卫健、应急、民政、住建等多方参与,下沉社区共同解决突出问题,实现社区党支部引领下的力量集成。

临潼区:将聚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先导区 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临潼区委书记黄可介绍,去年临潼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年策划包装项目204个、总投资847亿元,体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与经开区合作共建渭北新城,与曲江新区合作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兵马俑文旅度假区等片区规划编制完成。兵马俑专用线和京昆高速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临潼与大西安主城区的融入度、关联性、契合度越来越高。

2023年,临潼区将抢抓“北跨”“东拓”“拥河”发展战略机遇,以高质量项目为牵引,加快推进“人文产城”融合发展,坚定实施“开放办区”战略,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抢抓中省市政策资金支持导向,用好“3+9”外脑,策划包装一批“两新一重”和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实施“五长”共抓,实现31个市级在建项目、130个区级在建项目二季度全部开工,年度总投资274亿元以上。

聚力打造大都市近郊型特色现代农业先导区,实施粮食生产绿色优质高效创建行动,推动石榴、蔬菜、奶畜等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将番茄种业智慧谷打造成全国种业一二三产融合集聚区。聚力打造关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渭北新城为主阵地,以陕鼓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乳制品、陶瓷基、风机等产业链为重点,延链补链强链,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聚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放大“山、宫、城、寨、站、河”六位一体文化旅游核心区整体效应,提升以秦兵马俑为依托的“东翼”,加快建设以秦东陵为依托的“西翼”,构筑“一体两翼”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化与经开区等开发区合作,打造“人文产城”一体的渭北新城。加强与省交控、中铁一局、陕建等大型企业的片区化整体合作,加快实施“四好农村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力保障西安东三环至临潼公路等重点工程,加快芷渭路、骊渭路建设,打造内联外通交通网络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支持就业创业,促进群众增收。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好4.5平方公里试点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大提升工程,全年打造20个示范村、139个重点村、67个清洁村。办好民生实事,建成秦汉九年制学校及区第二幼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