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年文明”?西方国家人的思维方式与东方国家人的思维方式有何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年文明”

良渚文化,不是良渚文明,只是全中国境内众多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之一,论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史学价值等,都不是最出众的,裴李岗文化距今有8000年,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

良渚的玉器打磨的再好,那也是石器时代,即使不是四大文明古国,现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人类早期的石器时代,也都诞生了以打磨石器为生产特征的史前文化,如果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中国文明史上溯五千年,那地球上所有的国家谁敢说自己不是文明古国?

没有文字的文化,没有青铜器的文化,只能说是史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而这样的史前文明,浙江可上溯至8000年,中原可上溯至一万年以上。

真正有史记载的历史是从夏代开始的,真正有价值的古都是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文和青铜器,这才是文明的开始。

而被请来为“良渚申遗”敲锣打鼓的“国际考古权威”伦福儒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访时,是这样评价的:

“.....如果人们过于依赖文字的话,那么对中国研究只能始于商代,那你可能会错过至少一半的故事。而我认为,通常人们认为中国的文明略晚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这两个文明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这不假,而中国的文明仅仅在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才开始,这种说法仅仅以文字作为衡量,在我看来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丰富性。我敢打个小赌,不到十年内,人们就会开始在新石器时代的范畴内讨论中国起源,因为我见到了非常成熟的考古项目,其中出土的精美物件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也许有的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过于谦虚不敢直言“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王巍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说“良渚是古国文明”,为什么就不直接说是文明。加上“古国”两字就体现出汉字的高深莫测,将来探源工程最终结论到底是“文明”?是“古国”?还是“古国的文明”,反正都说的通。

国际(可能更多人乐意称之为西方)最早的文明标准是城市,文字,宗教祭祀。传到东方后,改成:城市,文字,青铜器。把宗教祭祀改成青铜器也算是根据东西方环境的不同做的修改。

作为排第一的城市标准,英文“文明”的起源就来自于希腊文“城市”,必要条件不能少。文字的重要性却降级了,被当作重要条件,可能是因为印加文明没有发现文字,做的妥协。不过我觉得文字的出现才是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玩过席德,梅尔的《文明》游戏就知道,只有研究了文字后,各种科学,艺术,社会政体制度等才能开始发展。使用青铜器是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标准,象征科技的进步。

良渚呢,只发现个城市 ,当然和“铁岭”一样,是相当大的城市。但和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相比,拿得出手的实在不多。而且遗迹的发现,挖掘和考古工作并不是才开始,已经历很长时间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夭折,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马后,又突然轰轰烈烈的被推上了前台,因为国家强大后有发言权了,要搞搞面子工程,但很难有说服力。

文明不够,良渚来凑。

西方国家人的思维方式与东方国家人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是简单粗暴,能打就打,所以现在欧洲也没有统一,因为都能打,我们的思维是能谈则谈,所以我们是统一的。

在大师辈出的近代作家中,老舍为何能跻身世界文坛

老舍是我从小仰慕的最知名作家。是中国文坛群星最耀眼的一颗星。并享誉世界文坛,这是为什么呢?

一:老舍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克难好进、志在鸿天;硬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步步从小学私塾到中学、师范学校、大学完成基础学业;并担任教员维系读书和生活。尤其是到英国留学,他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涉猎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让他开阔了视野,并正式开启了创作生涯。他把中西文化隔为一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陆续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人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这一经历是他成为跻身世界文坛大家的重要开端。

二:谦虚好学,仰拜恩师。曾经在北京师范学校的校长方还,是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家,他虚心向恩师学习,受到恩师的看重指点,让他在国学方面频频受教;使他在国学造诣上有了重大提升。

三: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主体,中西结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把自己的作品在吸收西方不同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完美融合;立足本民族精髓,跨越文化际语,开拓人性共同特点,体现人类共知共鸣的永恒元素,打破了世界文化的界限;从而吸引和打动了西方的读者,他的作品在西方热传。这是他能够跻身世界文坛的重要原因。

老舍一生忘我的工作,他的名字就含有舍弃自我的意思;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著名作家沈从文,晚年为何没有新的作品出现他是放弃写作了吗

题主好!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弱冠之年直到耄耋之年,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他的作品合集超过八十本,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但是,现在很多网友认为,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只有《边城》一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说明的是,一名作家在其创作生涯中,哪怕仅写出一部传世之作,已然是光宗耀祖的事了,更何况沈从文堪称著作等身。

试看今日歌坛,仅凭一首歌唱遍天下的歌星歌手比比皆是。而一首口水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岂可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量齐观。

再来说说沈从文这个人。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曾于87、88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文论集《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的奋斗史说起来也是相当励志的。1923年秋,怀惴当兵5年赚得的全部收入27元钱,20岁的沈从文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活。当时还只有小学文化,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的沈从文,初生牛犊不怕虎去报考燕京大学,燕京还挺有人情味的,看他基础太差,将已收取的2元钱报名费退还给了他。

但是沈从文没有气馁,他继续留在北京,通过熟人找到一处不用花钱的小旅馆住下。后来的日子里沈从文馒头就咸菜,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便是去图书馆看书写作。而这种小白,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自学,居然成功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边城》写于1934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古朴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边城》的巨大成功,沈从文获封“乡土文学之父”。《边城》被译成美、日、英等四十多种文字出版,被十多个国家选入大学教材。可以毫不夸奖地说,一部《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服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沈从文的工作重心由文学创作转向服饰文化研究。到1981年,他历时二十余年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这是一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仍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它倾注了沈从文晚年的全部心血,它同时也让作家身份的沈从文站上了另一个全新领域的制高点,受人敬重,让人仰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