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绽新枝,陈家泠咏梅书画作品展在荣宝斋举
发布时间: 2023-07-11

梅花的盛开意味着严寒的退去,春天的召唤,老梅绽新枝更象征着新气象的到来。昨天,“陈家泠咏梅书画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开幕,这是海派画家领军人物陈家泠近20年来在京的第四次大型个展,展出的50余组书画作品,是陈家泠在耄耋之年,突破传统绘画中的咏梅之作多为长条幅的局限,而创作的大尺幅横构图,且每幅画都配以一首有关咏梅的诗,把书画合璧作为一个联展,让读者在读诗中品画,或在赏画中读诗。

图说:陈家泠咏梅书画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开幕主办方供图(下同)

画面新

遒劲的老树树身犹如巨龙盘旋直上,层层叠叠令人应接不暇的梅花,星星点点在枝头跳跃的梅花……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尺幅,从创作角度而言,是艺术家对于自身的挑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疫情期间,陈家泠与大家一样,有一段日子足不出户,平日里热闹非凡的迎来送往暂时消失了,他可以真正面对心境了,画现在所想、所感、所听,画过去所思、所悟、所感而未画。陈家泠如一棵老树生发的新枝,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他画了许许多多的梅花,疏密、虚实、轻重、缓急所构成的梅花姿貌,从粉本之梅到窗外眼中之梅再到心中之梅,线条的跌宕伴随着心象的变化,而千变万化。他不知疲倦,好几次不知不觉地在挥洒笔墨中迎来了满天朝霞。

图说:展出作品

其实此番画梅,最初缘起于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陈家泠想以梅花不畏风寒的精神鼓励体育健儿,“梅花一开就代表春天来了,象征着国家欣欣向荣;梅花‘凌寒独自开’,无论有多寒冷,梅花都是绚丽的,不管多困难我们都有梅花的意志去克服;‘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梅花越老越美,画梅花,已经不仅仅是画梅花,也是陈家泠在画自己,在画时代的傲气傲骨,自强不息的精神,广阔的胸怀。陈家泠说:“我要用梅花的风骨,表现一个老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要用梅花展示生命的品质。”

展开全文

图说:陈家泠

书法新

疫情期间,颜料和纸张的获得比较困难,工作室无法去,这些限制便都成为了对艺术家的考验,却也考验出了笔下的“真功夫”、坚强意志、进一步创造的能力,“创造性的转换”“创新性的发展”。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看陈家泠的《梅》,仿佛在看一幅造型、线条、色彩组合而成的当代设计,气氛、情绪、活力统合一体,融成精妙,质朴的、纯洁的、高贵的、强烈的,意蕴足,趣味妙,还带着呼之欲出的流动感。又仿佛面对高倍镜头下捕捉瞬间的成像,唯美的、激越的、庄重的、典雅的,时间停留于深度对比,美好在印记中变成永恒,有风格、有韵味、很独特、很入心。书法在此时,也已经不仅仅是书法,而成为文字的艺术化和抽象化,如画般有了干湿浓淡,节奏感,线条飘逸,大大小小,篇幅有了趣味性,有了意境。

图说:展览现场(下同)

“耐得寒霜是此梅”,这些书画一体的梅花作品像是一位老艺术家对病毒写下的挑战书,更像是他对于顽强的时代精神的注释。

心态新

陈家泠说:“我进浙江美院念书的时候,潘天寿院长就讲,你们为什么要学国学?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代表自己民族的文化符号,就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句话深刻而长远的意义,今天我认为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国画?中国画就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一个根。”在绘画的世界里,他如顽童,用自然线条勾勒山水、花鸟与人物,他传承和弘扬了海派的艺术精神和文化特征,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心态来进行艺术创作。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纸上绘出梅的当代精神,展览中的许多作品画的是“老梅新枝”,这正是陈家泠在耄耋之年绽放出的新的光彩,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的文化价值所在。

陈家泠特别提到此次与350周年历史的荣宝斋合作,同样出于荣宝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推进,荣宝斋与上海的联手,体现了时代性、艺术性、市场性巧妙地形成艺术的生态链,这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为艺术的繁荣起到促进作用。(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